高校校園新型風險頻出 早在今年上半年,濟南章丘民警就制作了一份高校網絡詐騙排行榜,位居榜首的是“兼職刷單類,高額傭金讓你越陷越深”,其他還有“網購退費類,‘小二’讓你驗證轉款”“中獎信息類,保證金讓你有去無回”“冒充熟人類,‘親人’讓你掉入陷阱”“非法鏈接類,好奇心讓你錢包變空”等。 面對令人防不勝防的各種新型詐騙,章丘當地一所高校保衛處甚至拉出這樣的橫幅,“我院學生網上被騙案件,在章丘高校中第一名!有錢嗎?任性嗎?光榮嗎?醒醒吧!!!” 在廣東省廣州市,情況也不容樂觀。不久前,廣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石牌派出所社區民警向媒體介紹,今年1至4月,某高校共發生電信詐騙案件26宗,同比上升36.8%。共計經濟損失65.6余萬元,師生平均每天被騙走5466元,相當于騙走了182名同學每天的伙食費。另據廣州從化警方向媒體透露,從化區共有9所大專院校,師生共有10萬多人,在非接觸性詐騙警情中,互聯網詐騙和電話詐騙的占比分別為56.3%和43.7%。 除了電信網絡詐騙之外,校園借貸也是問題不斷。據媒體報道,今年10月上旬,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大學生小陸以做生意為名,向同學借款160多萬元,卻因賭博有90萬元無力償還,留下遺書自殺。 對于各種類型的校園電信網絡詐騙,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良分析認為,“詐騙要想成功,往往要求具備兩個條件:被詐騙人有一定的錢財,對虛假詐騙信息鑒別能力不高。這樣一來,高校在校學生就容易成為詐騙分子重點瞄準的人群。虛假詐騙信息通過非面對面的方式傳播,往往要借助于現代通信網絡。社交媒體的興起更增加了這種風險,比如微信里傳播的一些虛假優惠券,就有可能被木馬程序所控制”。 運用信息技術抵御風險 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秘書長胡鋼認為,新的校園安全風險的增加,與信息網絡日益發達存在聯系。 “就拿校園借貸來說,在校大學生由于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很多都是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費用,傳統金融行業并不會將大學生作為一個信用良好的消費者群體。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開始進入到被傳統金融業所忽視的市場,在校大學生就成為某些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潛在對象。校園借貸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各種費用加在一起很高,比銀行要高不少,甚至還有利滾利的現象,對于校園借貸必須大力整治?!焙撜f。 “電信詐騙的提法來自于電信條例,現在網絡安全法已經發布,可以統一稱之為網絡詐騙,更契合網絡安全法的有關精神。網絡詐騙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精準詐騙,因為不法分子會購買一些用戶的個人信息,然后專門制定相應的詐騙情景劇本。對于在校學生而言,詐騙內容包括獎學金、兼職之類。由于學生涉世未深,就可能會上當受騙。”胡鋼說。 “高校學生尤其是新生,由于剛走入高校校門,社會經驗不足,識別能力偏低,更容易成為一些不法活動的受害者?,F在有一些技術手段,也提高了詐騙成功的可能性,讓學生們更加難以防范,比如可以修改來電號碼的軟件?!眲⒌铝颊f,有鑒于此,高校在新生入學教育方面,要強化對這些新型校園安全風險的教育。 “現在很多高校都已經在推進網絡安全教育這項工作,但有的大學生對信息時代的安全風險還是認識不足,比如隨便把身份證借給別人,結果別人以他的名義借了很多錢。大學生活正逐步走向多元化,大學生要建立起理性的消費觀、就業觀、價值觀,不要為貪圖一些小便宜就泄露個人信息?!焙撜f。 劉德良認為,在加強安全教育的基礎上,還需要做兩項工作,首先,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抵御新的校園安全風險。比如有的學校就建立了專門的微信公眾號,用于傳播反網絡詐騙知識,面對網絡詐騙,也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去預防。其次,校園本身的治安管理也要不斷提升,積極適應新的校園安全措施,采取一些聯防、聯動的措施,及時洞察校園安全隱患,并隨時利用新的傳播手段發布預警信息。 胡鋼認為,要從根本上防范網絡詐騙,需要整合現有的電信網絡數據,形成一個大型數據庫,實時更新、監測,壓縮網絡詐騙的活動空間?,F在的互聯網企業、硬件生產商都會產生一些與用戶有關的數據,這些數據本身并不屬于企業,企業最多是在搜集這些數據之后可以用于某些商業用途。形形色色的網絡詐騙給校園安寧生活造成的影響進一步說明,企業應該履行自身社會責任,推動數據共享。 “網絡運營商也需要強化自身責任,為包括在校學生在內的消費者提供更多、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眲⒌铝颊f。 記者 杜曉 實習生 韓婕 ? |
相關閱讀:
- [ 08-23]網絡借貸監管辦法呼之欲出 P2P個人借款不得超百萬
- [ 07-25]網上借錢也要還 順昌縣法院審結首起網絡借貸案
- [ 07-15]銀監會:下半年繼續開展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
- [ 03-22]切不可讓“網絡借貸”將生活搞亂了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