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莫斯科11月22日電 綜述:俄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力推3D打印 新華社記者欒海 盡管油氣等原材料行業是俄經濟的主要支柱,但奉行工業立國的俄羅斯一直通過各種渠道緊跟新工業化浪潮,在與先進制造相關的新材料、計算機建模、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人機交互、大數據、無人運輸等領域均有規劃部署和研發成果,其中與快速成型、增材制造相關的3D打印技術尤為突出。 俄羅斯科學界于本世紀前十年開始研究與先進制造技術相關的新工業化課題。俄非商業獨立研究機構“宏觀經濟分析與短期預測中心”2014年發布報告說,俄在新材料、信息技術、與3D打印相關的生物醫學技術研發等領域有一定基礎優勢,可為俄發展先進制造技術提供支持。該國生產企業已從2010年開始擴大采購生產設備,并會保持對先進制造設備的需求。 2014年9月,俄總統下屬的經濟現代化和創新發展委員會舉行主席團會議,為俄發展先進制造技術確定了基本方向。俄總理梅德韋杰夫在主持會議時指出,俄開展新型工業生產的關鍵在于構建適合本土先進制造技術發展的模式,增材制造(3D打印的另一種說法)、計算機模型、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和機器人技術是俄學習推廣先進制造技術的優先方向。 主席團發表的報告說,俄在發展3D打印技術時需重點研發“選擇性激光燒結和熔融”、粉末注射成型、打印產品表面處理、生物醫學打印技術、具有細微多孔結構的打印制品的應用、開發金屬粉末耗材等相關技術。 2011年成立的非商業性組織“戰略創意機構”為發展先進制造技術提供有力支撐,負責支持俄各界制訂的對經濟、社會優先發展領域有重要創新意義和推動作用的項目,其監事會主席是俄總統普京。該機構每年向監事會提交“國家技術創意”市場開發路線圖,當中所列項目一旦獲批,可得到政府資金支持和這家機構的融資及產品出口便利。2016年2月,該機構審議通過的路線圖包含4大項目,其中“未來工廠”項目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就是3D打印。 在3D打印方面,俄目前有東西兩大研發集群。一是以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西伯利亞國立工業大學、托木斯克理工大學和當地工業園的研發人員為核心的創業團隊,俄研制出的首臺太空3D打印樣機便出自這一“東方團隊”。另一“西方團隊”是位于莫斯科附近的“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在當地創業基金和官方資金支持下,該中心已培育出以3D打印技術生產實用工業品的多家企業。 誕生于斯科爾科沃園區的“異形打印”公司是擁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俄3D打印企業,其團隊曾為2014年入軌的俄首顆小型商業衛星“平板-極光”號提供了用于制造太陽能電池板的3D打印機。31歲的公司總經理安東諾夫對新華社記者說,其主要制造工藝是將強化纖維在打印過程中融入熱塑性聚合物,由此制成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品的堅固性是普通塑料制品的15到20倍,是鋁制品的2倍,但比鋁制品輕。目前該公司還為歐洲空中客車和俄聯合航空制造公司打印機艙內部件,為俄私營航天企業的小衛星制造外殼部件和太陽能電池板等。 與生物醫學技術結合是俄發展3D打印的另一個著力點。2013年在斯科爾科沃園區建立的“3D生物打印”公司已成為俄生物醫學3D打印發展的風向標。公司科學部主任米羅諾夫介紹,其主要工藝流程是先將人或動物的脂肪組織干細胞或胚胎干細胞、誘導多能干細胞培育成細胞團,再根據所需組織器官的數字化三維模型,用生物打印機將不同細胞團層層疊加,每層間由凝膠黏合塑形,組織器官的各種細微空腔都要準確預留出來。“肉凍”般的半成品需被放入“孵化器”,待各層細胞團相互融合、整體生長狀況達標后,再進行動物實驗。目前,該公司能用這種技術為實驗動物制作可發揮生理功能的血管和甲狀腺,下一步試驗目標是打印腎臟和肝臟。 此外,很多小型俄3D打印公司也在開展個性化服務,如用3D打印筆讓用戶在家隨心所欲制作小物件;利用3D打印技術建成試驗性房屋等。去年俄經營業績最好的小型3D打印企業的年度資金流量達1億盧布(約合人民幣1千萬元),月均銷售小型3D打印機過百臺。 不過,目前俄3D打印技術主要用于制作批量較小、滿足特殊工業及家用需求的產品,因此只能作為傳統制造技術的補充,顛覆傳統生產方式的周期會很漫長。很多初創小企業由于同質化競爭、供大于求而生存期較短。受俄經濟形勢和國際大環境影響,俄3D打印行業還需通過艱苦行軍才有望走到未來先進制造業的舞臺中央。 |
相關閱讀:
- [ 11-11]高大上!福州公路建設采用3D打印技術
- [ 11-09]3D打印、3D地圖等30項德國高科技 “打包”來廈門
- [ 11-07]廈門國際3D打印設計邀請展在磐基名品中心盛大啟幕
- [ 11-05]機器人參展、機械達人比賽、3D打印體驗……
- [ 10-24]工業設計技能競賽的結果出爐 3D打印創意手機支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