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換美元是否合算 個人換外匯要根據自身需求,不宜盲目跟風兌換。如果短期內無剛需,沒有必要提前換匯 提起年初6.4的時候換了點美元,北京市朝陽區退休醫生徐大媽很是得意:“手里拿點外匯就要比全是人民幣強,我也讓鄰居趕緊去換美元了。”想到10年前人民幣兌歐元是10塊左右,現在是7塊3左右,近期英鎊的價格也走低,徐大媽又在考慮:“要不要換點歐元或是英鎊給孫子準備著,等他長大留學用呢?”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到新階段,很多企業和個人都有資產重新配置的需求,其中很大一塊是增加外幣資產的配置。美元作為強勢貨幣,自然受歡迎程度較高。”溫彬認為,個人考慮配置貨幣籃子,主要還應以自身需求為依據,保證外匯使用和需求的一致性。 比如,目前英鎊價格較低,個人短期內若有去英國旅游或留學的需求,可以提前持有英鎊,減少匯兌風險和匯率損失。 “即使美元目前是強勢貨幣,未來還是存在波動性,不建議盲目跟風兌換。”溫彬認為,如果短期內并無剛需,沒有必要提前換匯。從長遠來講,匯率變動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匯率變化既受到短期因素影響,也有中長期因素作用,很難說進行中長期配置就能很好地規避風險。 在人們的印象中,想讓錢袋子不縮水、風險少,就要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實際上,這并不意味著每個家庭都適合儲備多種外幣資產。 “對于高凈值、金融資產較多的人群,可以考慮配置一定外幣資產,這類人群往往使用外幣的機會和渠道較多,外幣資產的合理組合有助于減少財富縮水;相反,對于普通家庭,總的金融資產并不多,使用外幣機會也很少,不建議盲目跟風增持美元。”趙慶明說。 即使手中持有外幣資產不多,但如有臨時旅游、出差等出境需求時,也大可不必為沒有足夠紙幣而擔心。 目前,國家外匯管理局規定每人每年有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不能將此簡單地理解為超出5萬美元的合理需求就得不到滿足。若是年度總額之外合理合法的用匯需求,還可憑證明材料辦理換匯。加上近年來境外刷卡消費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居民在境外刷卡消費后,可直接用人民幣還款,發卡行自動購匯還款,免去了攜帶大量紙幣出境的麻煩。 手中的外幣怎么增值 相比人民幣,美元存款利率及理財產品收益率并無太大優勢。高風險、高回報的外幣產品也不適合穩健型投資者 如今,居民家中有點外幣已不稀奇,但“換來的外幣放哪里?”“除了在銀行吃利息還能咋增值?”一直是不少人的疑問。 從國內居民的美元資產投資渠道看,主要包括美元存款、美元理財以及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產品。其中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在0.75%左右,由于美元理財收益率較美元存款利率要高出不少,相比之下,選擇美元理財產品進行增值較合適。那么,購買美元理財產品和人民幣理財產品,哪個更劃算? 記者查詢多家銀行網站發現,目前,銀行保本人民幣理財產品一年期收益率在3.5%左右,而美元理財產品在1.5%—2%左右,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明顯較低,存在大約2%的利差。 溫彬分析,一般來講,存在2%的利差,即一年內若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不超過2%,則還是持有人民幣理財產品能獲得更多收益。同時,考慮到購買外幣理財產品還要涉及購匯和結匯,承擔兩次買賣價差,“如此一來,到手的收益可能并沒有多少,還不如選擇一款好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用理財收益來抵御匯率貶值造成的資產縮水風險。”溫彬說。 一些喜歡承擔高風險、希望獲取高回報的投資者,可能會愿意選擇QDII產品,實現比理財產品更有吸引力的收益。目前,QDII產品主要是投資歐美等境外資本市場。溫彬認為,QDII產品存在較大波動性,可能出現凈值損失,并不適合追求穩健的投資者。 專家提示,外幣理財給投資者造成高收益的印象,是因為其包含了不少僅對高凈值用戶開放的高門檻、高收益理財產品,而普通投資者無法企及這些產品。對穩健型個人投資者來說,人民幣資產仍是相對合適的投資方向。 趙慶明認為,人民幣理財收益率總體依然高過外匯理財收益率,市面上的外幣理財產品相對不多,無論是流動性還是收益率,都無法與人民幣理財產品比肩。并且,人民幣匯率并不具備大幅貶值空間,人民幣投資組合收益率超過貶值幅度的可能性很大,普通投資者還是以投資人民幣理財產品為宜。 |
相關閱讀:
- [ 11-28]央行副行長: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仍表現出穩定強勢
- [ 11-27]匯市:美元短暫回落又飆升 人民幣跌破6.91關口
- [ 11-25]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下跌83基點 再創8年新低
- [ 11-25]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逼近7.0關口 因美元指數飆升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