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 題:分心駕駛讓生命充滿遺憾——分心駕駛已成為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頭號潛在殺手 新華社記者 王茜 開車時刷刷朋友圈,發個微信,打個手機是很普遍的現象,然而就是這些普遍的行為,卻讓人生充滿遺憾。 中國社科院與某保險機構的聯合調研顯示,道路交通風險最大的是分心駕駛,分心駕駛主要表現在疲勞駕駛和開車使用手機等方面,是道路安全的頭號潛在殺手。 分心一瞬 后悔一生 他,謙和恭讓,開車遇到行人,必是禮讓。這天未婚妻發來幾張婚紗照,讓開車的他低頭流連,愰了心神,抬頭猛然發現即將追尾,急打方向盤,卻不料慘劇發生,一位正推著嬰兒車過馬路的年輕媽媽被撞得飛了出去……他目瞪口呆、渾身顫抖,當他回過神來下車時,看見那位媽媽渾身是血,艱難爬向嬰兒車,一個漂亮的小女孩躺在地上,鮮血從她的腦后涌出、蔓延…… 這是交通安全系列公益宣傳教育片中的一個場景。其實現實生活中,因手機引發的慘禍還有很多。2016年3月,湖北武漢一男子開車時低頭看手機引發事故,導致70歲老人不幸身亡。 2015年6月,福建劉某駕駛大型普通客車,由于低頭看手機短信,撞上前方小型面包車,造成2人死亡、45人受傷。 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智能手機、車載導航等科技產品在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分心駕駛行為愈演愈烈。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一項研究顯示,在美國超過四分之一的車禍是由使用手機引起的。2013年,21%的車禍涉及使用手提或免提電話,由手機短信而引發的車禍上升到了6%。 據業內人士介紹,分心駕駛行為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滿足駕駛人身體舒適需求的分心駕駛行為,如抽煙、飲水、進食、調節空調等行為;二是滿足駕駛人心情愉悅需求的分心駕駛行為,如化妝、刮胡子、聊天等,也包括使用手機撥打電話、收發信息等;三是周圍環境引發的分心駕駛行為,如照顧小孩、長時間關注某個車外突發情況等。 而如今,各類手機應用APP、通訊軟件的盛行,使用手機已成為分心駕駛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開車發短信,車禍發生是正常駕駛的23倍 有人說,開車時玩手機就等于玩命!此言不假。福特汽車委托的一項調查顯示,59%的中國駕駛人開車過程中看微信,31%的人玩自拍或拍照,36%的人有刷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危險行為。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與AIG美亞保險道路交通安全藍皮書》調查結果也表明,34%的受訪者存在分心駕駛的行為。 “分心駕駛會導致駕駛人反應滯后。正常駕駛時,駕駛人反應時間在0.3秒—1秒,使用手機時反應時間延遲3倍左右。而且行車間距延長,讓道路通行效率降低,同時車輛橫向控制能力降低。使用手機鍵盤鍵入號碼時,駕駛人對車輛的橫向控制,包括車道位置變化及產生車道偏離的次數明顯增加。”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趙玉娟這樣說。 科學家們的模擬實驗結果更是證明了這一點,開車打手機導致駕駛人注意力下降20%,如果通話內容很重要,則駕駛人的注意力會下降37%。駕駛人邊開車邊發短信,發生車禍的概率是正常駕駛時的23倍。 每一個偶然的背后,都有一個必然的原因。趙玉娟認為,分心駕駛之所以出現,主要是因為駕駛人安全意識不足,對危險的認識不足,認為接電話、看手機只不過是幾秒鐘的事情。另外一個原因是處罰力度不夠。按照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駕車時有其他妨礙安全行車行為的,處罰20元至200元,記2分,較輕的處罰對許多駕駛人不足以形成震懾。同時,分心駕駛的動態性、及時性等特點,直接導致了公安執法過程中證據難以收集,對違法駕駛人難以處理。 讓分心駕駛遠離人們的生活 面對形形色色的分心駕駛行為,有關專家建議,要針對其現象特征,強化駕駛人培訓、考試和處罰,提高駕駛人安全意識;細化分心駕駛違法行為處罰,根據不同分心駕駛行為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嚴重程度,制定差異化的罰款和記分標準,嚴格處罰嚴重分心駕駛行為。 趙玉娟提出要加強分心駕駛預防、監測技術研發,改進車輛安全裝置。如車載語音控制系統、定速巡航等,降低駕駛人分心駕駛的幾率。注重分心駕駛被動矯正技術研究和應用,如疲勞檢測、車道偏離預警等技術,確保分心駕駛行為發生后能夠及時發現和矯正。在緝查布控系統中對分心駕駛行為的監管與查處方面,結合視頻識別等技術,加強對使用手機等重點分心駕駛行為的取證工作。 趙玉娟表示,為使駕駛人能夠了解其駕駛行為對于他人、自身的安全影響,減少誘發分心駕駛的因素,克服駕駛過程中分心駕駛行為,有關部門還要根據分心駕駛發生群體性特征,制訂針對性宣傳策略和內容:針對低齡駕駛人重點宣傳使用手機的危害性,針對女性駕駛人重點宣傳愛美不可影響駕駛。 “當然,更重要的是全面研究各類分心駕駛行為特征,制訂分心駕駛違法行為取證標準,為治理分心駕駛提供法律支撐。加大分心駕駛行為打擊力度,通過現場執法檢查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理,讓分心駕駛遠離人們的生活。”趙玉娟說。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