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家屬祭親人:家族記憶應(yīng)代代相傳
2016-12-03 16:13:12?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zé)任編輯:陳虹虹 陳虹虹 |
分享到:
|
中新網(wǎng)南京12月3日電(楊顏慈)冬日清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內(nèi)寒意漸起。今年首場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親屬的家庭祭告3日在此舉行。 灰黑色的遇難者名單墻(俗稱“哭墻”)上,鐫刻著萬余慘遭屠戮的無辜百姓名錄。墻前的祭臺上,紅燭搖曳,香火點點。 人群中,一位6歲的孩童攙扶著滿頭銀絲的老人,來到家屬祭告現(xiàn)場。這位老人,就是現(xiàn)年87歲的南京大屠殺親歷者和幸存者夏淑琴。今天,老人一家四代人,來此祭拜親人。 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老人全家9口人中7人遭日軍殺害,時年8歲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過去幸免于難。夏老在65歲踏上日本國土,成為戰(zhàn)后第一位赴日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幸存者。 “哭墻”上,夏庭恩、夏聶氏、夏淑芳……老人一家7口的名字,逐一深嵌冰冷的墻體。 曾被往事折磨到哭壞了眼睛的老人,如今平靜而慈祥。她說,“我想跟逝去的親人說,我現(xiàn)在生活得很好,子孫滿堂其樂融融。我很自豪,控告日本右翼名譽侵權(quán)在八年后獲得了勝訴。只要我還活著,就要將自身的經(jīng)歷講給更多人聽,希望祖輩的教訓(xùn)不再重演。” 夏淑琴的外孫女夏媛說,外婆每年都會帶家人來此祭拜。“我們作為第三代,有責(zé)任了解并傳承這段歷史,我的孩子也已第二次來到這里祭奠親人。” 現(xiàn)年90歲的余昌祥老人,在兩位女兒的陪伴下,乘坐輪椅來到現(xiàn)場,為已逝的家人獻花、焚香、跪拜。 指著“哭墻”上“余必福”的黑色字體,余昌祥回憶起79年前那段往事。“我的生父余必福當(dāng)年就住在南京中華門外西街,慘遭日本兵殺害,尸體一直沒有找到。每年,我們都會來此祭拜父親。” 余昌祥老人在現(xiàn)場誦讀了給父親的一封家信,“生命的逝去是不能用任何方式換回的,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生死相隔。南京大屠殺過去79年了,我會把國家遭受侵略的歷史告訴我的后代,讓更多人牢記歷史,悼念逝者,謀求和平。” 現(xiàn)場近十位遇難者家屬依次敬香祭拜。此外,本月4日、9日、10日,共4場家屬祭告將在此舉行。 2014年2月,中國通過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shè)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同年12月,紀(jì)念館首次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祭告活動,借此珍藏幸存者的記憶,讓個人證言以家庭為單位代代傳承。(完) |
相關(guān)閱讀:
- [ 11-12]南京大屠殺題材圖案印上文化衫 引美華裔強烈爭議
- [ 11-12]一周內(nèi)3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相繼離世 目前在冊幸存者剩109人
- [ 09-06]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蘇國寶去世 曾當(dāng)面向丹麥女王致謝
- [ 08-16]日本和平人士訪問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