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信心]最新進出口數據顯示:外貿結構優化效果更加明顯
2016-12-09 16:47:0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周冬 趙舒文 |
分享到:
|
海關總署8日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35萬億元,增長8.9%。其中,出口1.32萬億元,增長5.9%;進口1.03萬億元,增長13%;貿易順差2981.1億元,收窄12.9%。我國外貿進出口呈現出持續回穩向好的態勢。 商務部外貿研究所所長李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11月外貿數據好轉符合市場預期,其中出口能否持續復蘇尚待觀察,而進口的大幅增長得益于國內需求回暖、大宗商品價格整體回升等因素。 11月出口回穩向好的跡象,在今年秋季廣交會上就有所體現。據統計,本屆到會采購商人數和出口成交額雙雙上升,同比分別增長4.6%和3.2%,延續了上屆廣交會的回穩勢頭。 除外部環境改善這一根本因素外,近期以來人民幣的逐步走低也讓我國出口間接受益。李健表示,目前人民幣貶值對于我國出口的作用有限,不宜高估,出口的核心競爭力仍在轉型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在前11個月的外貿數據中,外貿結構優化的效果更加明顯:一般貿易進出口小幅增長,外貿占比較去年同期提升了0.9個百分點;民營企業仍然是出口主力軍,其出口占全國出口總值的46%。此外,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興業態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成為外貿增長的新亮點。 與出口的微幅增長相比,在內需、價格等因素的帶動下,11月進口的大幅增長引發了各方關注。李健表示,近兩個月來鐵礦石、煤、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平穩回升,是拉動進口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 而國內需求有效改善、投資增速顯著回升等,客觀上也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有所增長。“當然,不排除在一系列‘去產能’政策措施作用下,對于煤炭、鋼鐵等大宗商品的進口有所增加,而人民幣貶值也使得同等規模進口在總金額上顯得更為龐大。”李健說。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也表示,11月份進口大增主要與價格基數因素有關,受價格翹尾因素影響及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將有助于持續提振內需,進口也有望維持正向增長。 針對市場對“進口大增會不會導致資本外流”的擔憂,李健表示,進口不可避免會有人民幣流出,但大規模外流不太可能發生。國家在支持企業真實合理地對外投資的同時,也不斷加強對人民幣非正常外流及虛假貿易的監管和打擊,但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的壓力仍將持續。 最新一期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6.9,較上月回升1.3,表明明年初我國外貿出口壓力有望減輕。李健表示,預計明年全球經濟將好于今年,這將有利于中國外貿繼續回穩向好,但未來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比如美國新任總統上臺后貿易政策的走向仍不確定,中美貿易格局如何改變有待進一步觀察。 盡管當前我國外貿發展回穩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產業互補的優勢沒有變,外貿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加快的趨勢也沒有變,但全球價值鏈正進入重構期,主要經濟體在經濟政策上“逆全球化”傾向愈發嚴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所所長畢吉耀表示,一方面要保持戰略定力、未雨綢繆主動塑造有利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要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推動形成開放型經濟體系。(經濟日報記者 顧陽) |
相關閱讀:
- [ 01-09]王振峰:中拉論壇開啟新機遇 促推中國外貿結構更優化
- [ 10-03]德國取代中國成最大貿易順差國 需調整外貿結構
- [ 12-09]商務部:穩外貿政策效果顯現 外貿持續回穩向好
- [ 12-04]提醒:挖掘普惠制證書潛力為外貿發展持續提供活力
- [ 11-28]外貿進口滾裝船 首次靠泊江陰港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