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5年4月,日本,向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的反應堆安全殼內投入棒狀機器人。圖為機器人拍攝的反應堆圖片。 新華社洛杉磯12月10日電(記者郭爽)5年前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對海洋的影響空前且長久。美國科學家稱,首次從美國西海岸海水樣本中測量出被稱為福島核事故“指紋”的銫134,但尚不會對人類或環境造成危險。 據美國《政治家報》報道,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科學家肯·比塞勒領導的研究團隊從美國俄勒岡州蒂拉穆克灣和戈爾德比奇收集的海水樣本中測量到了銫134。這也是美國西海岸海水樣本中首次測量出這一福島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此前,他們曾在溫哥華島一個碼頭附近采集的海水樣本中發現了銫134。 福島核事故泄漏了數十種放射性物質,泄漏到海洋的主要有三種,即碘131、銫137和銫134。其中,碘131的半衰期最短,盡管在福島核泄漏事故初期,這種物質對公共健康造成極大風險,但如今已不會再在環境中被探測到。銫137的半衰期長達30年,所以現今在海水樣本中測量到的這種物質除了來自福島核事故,也有可能來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而銫134的半衰期比銫137要短得多,這意味著現今如果在海水樣本中測量到銫134,很大可能源自福島核事故,因此被稱為福島核事故的“指紋”。 另外,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科學家杰伊·卡倫領導的福島InFORM項目,上月首次從一條來自加拿大奧卡諾根湖的三文魚體內探測到了銫134。 不過,科研人員強調,在這兩個測量項目中,銫134的含量水平都非常低,不會對人類或環境造成危險。 比塞勒此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未來應有國際調查委員會或國際科學家對這一事件的影響展開長期研究,“即使(危害)水平已低于各種安全標準,我們仍可(通過這些研究)了解到放射性物質的流動情況”。 不過,比塞勒不無遺憾地對記者說:“美國聯邦機構不支持對日本或美國沿海的(核泄漏)海洋研究,我對此感到失望。這些本應該是在未來幾十年內持續進行的工作!” |
相關閱讀:
- [ 12-08]日本福島縣近海發生里氏4.9級地震 未引發海嘯
- [ 12-06]福島核事故后野生動物增多 導致農業損失擴大
- [ 12-05]剝離福島業務 日本政府擬延長東電“國有化”時間
- [ 12-05]因人員誤碰 福島第一核電站一注水泵一度停工
- [ 12-05]日媒:福島部分疏散區域難以按計劃解除疏散指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