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12日發表署名文章,針對“仍有少數成員拒絕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的行為,表示“中國將堅定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歐盟即是“少數成員”之一。 專家認為,在反全球化潮流涌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歐盟若執著于升級貿易防護體系,不僅會損害中國的經濟利益,損害中歐關系,而且也有損歐盟法治精神和國際信譽,有損全球對多邊貿易規則和體系的信心,將給國際經濟秩序帶來巨大破壞。 《議定書》第15條規定,對華反傾銷中采用“替代國”價格而非受調查的中國產業價格計算傾銷幅度的做法,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5年后,即自今年12月11日起,必須終止。 但歐盟為應對這項法律規定,11月9日向歐洲議會及理事會提交了修改其反傾銷法律制度的提案。歐盟一方面希望利用所謂“市場扭曲”的概念和標準變相延續“替代國”做法,另一方面希望對貿易保護體系進行“升級換代”,加固貿易壁壘。 資料照片:位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大樓。(圖片來源: 新華社/衛星社) 歐盟這種為保護自身產業和就業的做法實在是短視之舉。作為世貿組織重要成員,歐盟應該明白,如期履約是歐盟應盡的法律義務,“偷梁換柱”背離法理,將損害歐盟法治精神和國際信譽。曾經高舉“自由貿易”大旗的歐盟在此時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對于正在惡化的全球貿易環境無疑是雪上加霜。 歐盟需要認識到,貿易救濟手段不是歐洲經濟的“救命稻草”。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從多個方面反噬歐洲自身。 長遠來看,貿易保護手段提供的“保護傘”容易造成歐盟產業“固步自封”,對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無益。對于部分本應退出市場的落后企業和夕陽產業,過度保護只會為其提供賴以生存的溫床,而無助于促進創新和投資。 面對困局,歐盟應從內部尋求根本性的解決之道,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來強化競爭力,積極推行必要的結構性改革,鼓勵和支持企業更加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頻繁動用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打壓中國制造業產品出口,只會破壞合作共贏的中歐經貿合作大局,導致歐洲經濟復蘇前景更加嚴峻。 近年來,歐洲從對華經貿合作中獲益良多,如果歐盟因政策失誤,導致中歐經貿關系淪為歐洲反全球化、反歐洲一體化和民粹主義的犧牲品,歐盟會因小失大。(記者趙小娜,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