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平利大力實施文藝啟智、文化惠民、文旅融合—— 唱響文化扶貧“三部曲”
2016-12-14 10:54:12?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脫貧攻堅的號角響徹大地,精準扶貧的措施化作春雨……”這首由陜西省平利縣檔案局干部張銳鋒作詞,文化館干部陳尚忠作曲的歌曲《精準扶貧大地春》,正是平利縣全力推進文化扶貧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平利縣堅持以文化扶貧作為推進精準扶貧、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文藝啟智、文化惠民、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條文化引領群眾、文化服務群眾、文化助力群眾脫貧的新路子。 文藝啟智,送戲下鄉聚活力 11月15日的平利剛下過一場小雪,寒風凜冽,但該縣“精準扶貧大地春”送戲下鄉文藝演出活動卻在西河鎮段家河村、東壩村熱鬧上演,漢劇《平利人》、快板《扶貧攻堅譜新篇》、小品《山村情》等節目一一上演,為農村群眾送去了溫暖,也激發了他們擺脫貧困的信心。這場由平利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文廣旅游局主辦,縣文化館承辦的文藝節目,近日正相繼在全縣15個貧困村巡回演出。 “依托送戲下鄉,助推文化扶貧,目的就是要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信心,從文化層面解決貧困群眾思想觀念的問題,讓貧困群眾在思想上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平利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俊表示。 平利縣大力實施文藝啟智,利用送戲下鄉,組織文藝愛好者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進行交流,搜集、整理全縣脫貧攻堅進程中的先進典型,以先進典型激勵人,讓貧困群眾先實現思想上的脫貧。截至目前,平利縣今年已組織10余次圍繞脫貧攻堅的文藝采風活動,開展文藝演出100余場,惠及群眾6萬余人次。送戲下鄉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讓貧困群眾享受到“文化民生”帶來的幸福生活。 文化惠民,創新公共服務模式 查閱農業知識資料,了解脫貧致富的信息,翻閱文化類書籍……連日來,長安鎮中原村八組的村民華榮友在勞作之余又有了新的去處——村文化禮堂。 如今,平利縣正積極探索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模式,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在長安鎮中原村、大貴鎮半邊街村、西河鎮段家河3個村試點建成了具有鄉村各自特色的文化禮堂,為村級活動陣地建設增添了一抹亮色。平利縣還與陜西廣電網絡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協議,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有效解決了陜南移民搬遷安置群眾特別是貧困戶收看有線電視難的問題,預計今年年底能開通1.2萬戶,其中貧困戶1萬戶,目前已投入資金約2000萬元。此外,平利縣按照6+X模式投入建設標準化村級文化活動室,為全縣15個脫貧村統一配發鑼鼓、樂器、音響、演出服裝等文化器材,還統一配發圖書,整合農家書屋,配置電腦,豐富了村民的文化娛樂活動。在此基礎上,平利縣還積極組織文化企業參加貧困村“訪貧問苦送溫暖”活動。 “精準扶貧文化場所的建設,改變和豐富了村民們的生活,大家閑暇時聚在一起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正陽鎮村民李美紅說。 隨著基礎文化設施的改善和農村文化場所建設的不斷推進,曾經的貧困村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文明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和風氣正逐漸養成。 文旅融合,群眾脫貧有底氣 幾年前,平利縣龍頭村的村民劉德祥家還住在山頭上,過著貧困的生活。如今,他已是龍頭村小甑酒坊的老板,不僅脫了貧,他還定點收購貧困群眾的蔬菜,幫助群眾脫貧。談及家里的脫貧史,劉德祥表示,這多虧了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旅游局和縣文聯推廣實施的文旅融合的思路。 近年來,平利縣努力推動文化與特色產業、生態農業、旅游服務業融合發展,不僅延伸了文化產業鏈條,還通過文化項目的拉動,帶動群眾進入產業鏈條,實現從產業發展中增產增收。 依托“文化+產業+旅游+貧困戶”,平利縣努力挖掘女媧文化,發展平利女媧茶,助農脫貧。其中,平利縣田珍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就在發展產業之余,投身文化事業。公司新建的茶園不僅帶動貧困群眾增收,更成為一處旅游景點,目前公司包幫貧困戶104戶302人,通過配股分紅的形式,向在冊貧困戶77戶實行配股分紅。平利福鑫茶業有限公司在發展平利女媧紅茶的同時,還牽頭創辦了平利五峰詩社,聚集一大批當地文化名人。公司老板翁江春表示,就是要通過送文化,讓貧困戶愿意脫貧,通過產業帶動,把茶葉與文化進行融合,讓貧困群眾的茶葉賣出好價。 文化扶貧核心在于激發貧困群眾內生脫貧動力。據了解,截至目前,今年平利縣已扶持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戶50余戶,解決貧困戶務工350人。 |
相關閱讀:
- [ 11-25]文化扶貧升級快 基層群眾獲利多——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述評
- [ 11-24]我國大力推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以文化扶貧助推全面小康
- [ 09-08]文化扶貧需要找準“問題導向”
- [ 07-08]周寧開展系列活動推進文化扶貧
- [ 06-17]福建書畫名家文化扶貧活動走進壽寧清源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