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述珍珠港事件:已原諒日本 日從未占領美國
2016-12-16 10:06:58?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陳曦 陳曦 |
分享到:
|
美國人講述珍珠港事件:“圣地”與“教科書里的歷史”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魯銘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丁雨晴】 “那天早上7時45分,我正在食堂吃早餐。剛把托盤放下就聽見造船廠傳來爆炸聲。一開始以為是在作業沒當回事,直到警鈴響起,我們開始往兵工廠方向逃跑。”1941年12月7日,當時21歲的本杰明是珍珠港基地一名普通的后勤人員。他沒想到,這天,他見證了美國的歷史性時刻——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今年已96歲高齡的本杰明仍然清晰地記得,“日軍飛機飛得很低,低到可以看清飛行員的臉,機翼下的紅色標記令人無法忘記”。已經過去75年了,往事對于像本杰明這樣經歷過珍珠港事件的人來說歷歷在目,但是對更多美國人而言,這是一段遙遠的歷史。在這75年時間里世界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5月“歷史性”訪問核爆地廣島,日本首相安倍即將在本月26日“歷史性”訪問珍珠港,曾經敵對的兩個國家如今是“模范同盟”。珍珠港事件對于現在的美國人意味著什么?為何他們能對日本釋懷?《環球時報》記者帶著這兩個問題與諸多美國人進行了交談。 “圣地”與“教科書里的歷史” “很多美國人,尤其是生活在夏威夷的美國人將珍珠港視為圣地。這里是美國參與二戰的開端,很多遭襲的美軍士兵長眠于此,是一個值得緬懷、應該被記住的地方。”夏威夷大學亞洲學系教授、美國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郝忠明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來自密歇根州的中年男子格里姆斯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國人總能因為這些能塑造身份認同的大事件而團結起來。珍珠港是美國歷史的轉折點。我們當時遇到這個問題,決定應對它,這種心理也影響到美國人今后的方方面面”。 當年,日軍偷襲珍珠港造成了至少2400名美國人死亡。每年的12月7日,位于夏威夷瓦胡島的亞利桑那號紀念館都會舉行儀式悼念死者,美國學校以及部分機構降半旗默哀。這天被稱為“珍珠港日”,不過并不是聯邦假日。 蓋洛普12月7日發布的民調顯示,73%的美國受訪者被問及1941年這天發生了什么時,能準確地回答日軍襲擊了珍珠港,5%的人提到“美國加入二戰的開端”,這一結果與1991年珍珠港事件50周年時做的民調結果幾乎一樣。 然而,記得這一日子和經歷過這一日子顯然不一樣。來自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年輕女子阿德里安娜對《環球時報》說,她上中學時學過珍珠港事件,但只記得這是一場突襲,有很多人死亡。她祖母的哥哥就死于珍珠港,“任何時候,回想一場戰爭都是可怕的事情”。阿德里安娜補充說,她認為美國的歷史課教得不深入,“有時候,其他國家的人都比美國人更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 生活在華盛頓的年輕人布賴恩和阿德里安娜一樣,“記得在學校里學過珍珠港事件發生的時間”。不過在他腦子里,此事的具體情況一片模糊。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有的美國教科書是這樣描述珍珠港事件的:這場轟炸只持續了兩個小時,但它是災難性的。日本人摧毀了將近20艘美國海軍船艦,以及300多架飛機……襲擊發生一天后,羅斯福總統要求國會對日本宣戰;國會以一票反對通過了他的宣戰請求。3天后,日本的盟國德國和意大利也對美國宣戰……在二戰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后,美國最終加入了進來。 與年輕人不同,珍珠港事件對于那個年代的美國人來說是深刻的記憶,甚至是重要的生命節點。現年92歲的美國前總統老布什6日在《今日美國報》撰文說,“75年前,當聽到這個消息時,我還在高中校園散步……那場突襲的內在背信棄義不僅喚醒決策者知道需要做什么,還使各行各業的所有美國人決心團結起來以捍衛我們的生活方式。我還記得我當時想,‘我們要做點什么’。鑒于我熱愛大海,我希望成為一名海軍飛行員,越快參軍越好。”中學畢業后的老布什應征入伍,在太平洋艦隊擔任轟炸機駕駛員,在二戰期間立下戰功。 96歲的本杰明在珍珠港事件發生的4年后退役,盡管就住在夏威夷,但他在將近60年的時間里沒再回到珍珠港。直到15年前,在兒子的鼓勵下,他第一次來到亞利桑那號紀念館。當看到各國游客在這里共同緬懷歷史時刻時,他才開始感到解脫。從那以后,每周3天,他會穿著制服,戴著海軍禮帽,在紀念商店門口向人們講述他的故事。“人們渴望知道真相,不僅是從歷史學家那里。我是來自夏威夷的士兵,這是我的職責。”本杰明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我們原諒了日本” 郝忠明說,美國人記得二戰,當然偷襲珍珠港也是二戰的一部分,“但我不認為美國人會時常想起這件事。” 值得注意的是,經歷過2001年9·11襲擊后,美國人開始將其與珍珠港進行對比。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晚間新聞節目王牌主持人湯姆·布羅考本月在《今日美國報》撰文稱,他在直播9·11襲擊時曾想,“天哪,這是我們的珍珠港嗎?”兩者有相似點又有許多不同之處。9·11襲擊后,美國很快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或許是因為9·11過去沒多久,2001年12月的蓋洛普民調顯示,認為9·11的歷史重要性大于珍珠港的美國受訪者有72%,25%認為珍珠港事件更重要。 說到珍珠港,必然提到日本。“我們沒有過于糾結歷史,而是原諒了日本。”郝忠明說。55歲的克萊格·儀間是第三代日裔美國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75年過去了,很多美國人對日本偷襲珍珠港了解不多。我這一代人已經和日本建立了非常好的聯系”。 的確,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美國年輕人都沒有因為珍珠港事件對日本持不好的看法。巧合的是,他們在回答記者問題時都提到了德國。“就像我不會因為納粹而對德國人另有看法一樣,對日本也不會。時間會撫平很多傷痛,盡管它一直在那。”阿德里安娜這么說。居住在弗吉尼亞州的阿曼達說,她有很多來自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朋友,和日裔以及日本人接觸時,她看到的是“愛和尊重”。 曾經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的格里姆斯在2007年和2009年被兩次派駐到日本沖繩等地。他說,這個經歷對他很有好處,因為他本來對襲擊了美國的人有狹隘的想法,但現在,他改變了看法,并且愛上了日本文化。 對于日本看法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后,夏威夷的日本移民曾被美軍隔離起來,社會地位低人一等,安全得不到保障。后來,有的日裔美國人為表忠誠,加入美軍對抗日本,用鮮血為日裔贏得信任和尊重。 民調顯示,1949年,34%的美國人對日本持正面態度;1953年,這一數字是56%;在今年的調查中是64%,33%受訪者回答“中立”,持負面印象的僅2%。 珍珠港事件的現實意義 當談及美國人眼中的珍珠港,美國專家和一些在國際問題領域工作的美國人都強調了“美日同盟”。“我們如今把日本視為同盟和友人,這是一個可以和睦相處下去的國家,多年來美日建立了非常好的關系。”郝忠明的說法可謂美國官方表態的縮影。 老布什說:“當我們停下來反思珍珠港事件帶來的震驚和后果,乃至二戰的最終成果時,這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然而并非如此。正是美國擊敗獨裁暴君及其軍隊后,才使那些曾經的敵人變為朋友。我們幫助他們治愈傷口、重建他們的社會并催生出新的民主國家和自由市場經濟體。如今,我們能從美日已經不僅成為朋友還是宣誓盟友的事實中振作起來。”美國總統奧巴馬說,“即便是最對立的敵人,也能變成最親密的盟友”,美日將攜手維護“更和平與安全的世界”。 美日成了親密朋友,但中國和日本依然沒有徹底解決歷史糾葛。當安倍確定將訪問珍珠港后,國內有聲音呼吁,他更應該到南京。郝忠明說,“中日關系和美日關系不同,安倍決定去珍珠港主要是奧巴馬已經去了廣島,他想鞏固和美國的關系”。 克萊格表示,“美國人沒有忘記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歷史,但我們之所以能在此基礎上重建美日關系,是因為日本從來沒有占領過美國,這一點和中國非常不同。”另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國專家也認為,日本對美國的打擊集中在偷襲珍珠港,“易于重建”,但日本對中國有“殖民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作的孽深入中國人的骨髓。另外,德國曾對納粹的所作所為道歉,并做出愿意補償的姿態,但日本對中國從來沒有。 現下,美國媒體更關心珍珠港事件的現實意義。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說,二戰充滿了種族歧視和仇外情緒。現在,當初的某些勢力依然猖獗。“我們是否正在回到珍珠港事件的前夜?”《紐約時報》擔憂地稱,“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公投決定脫歐,歐洲各國出現民族主義。如今民粹主義運動的擴散擾亂了全球政局,一些專家認為,當前氣氛和珍珠港襲擊前的世界氛圍類似”。 |
相關閱讀:
- [ 12-09]美媒:民粹主義擾動全球政治 堪比珍珠港事件前
- [ 12-09]珍珠港福特島首次由日美聯合舉行追悼儀式
- [ 12-09]日團體批安倍訪珍珠港系作秀 促其先去亞洲受害國
- [ 12-08]珍珠港事件75周年 日本強調稱“再下不戰決心”
- [ 12-08]與安倍同訪珍珠港 奧巴馬稱此舉將彰顯日美和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