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綠色稅法”能否緩解生態環境之憂——聚焦環境保護稅法 “史上最嚴環保法”實施兩周年之際,一部被稱為“綠色稅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2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閉幕會上獲表決通過。 在建設“美麗中國”道路上,這部定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稅法有何意義?對企業生產和百姓生活影響幾何?能否緩解環境污染之憂? 綠色發展呼喚“綠色稅收”體系 “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5日獲表決通過的環保稅法,開宗明義確立了“綠色稅法”的定位。 環保稅法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綠色稅收”體系。 “開征環境保護稅,是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綠色發展理念,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北本┐髮W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說,環保稅法的出臺進一步展示了我國注重環境保護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環保費改稅,上升到立法層面,彰顯國家對環境整治的重視與決心,促使我們企業更重視環保、更堅定減排降污的方向。”重慶市弘揚建材集團弘龍水泥有限公司財務部長張國軍說。 在資源開采環節,以資源稅、耕地占用稅增加資源環境使用成本;在生產環節,運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鼓勵節能環保;在流通環節,完善“兩高一資”產品進出口稅收政策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在消費和財產保有環節,使用消費稅、車船稅合理引導消費需求——近年來,我國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綠色稅收”體系正加快構建。 “以稅收手段治理環境不能單靠一種稅,而要建立綜合的稅收調節體系。”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說,環境保護稅的出臺無疑是這一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值得關注的是,環保稅法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要求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第一部單行稅法。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環保稅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稅收加快從行政手段向法制化轉變,為下一步修訂個稅法、出臺房地產稅法、增值稅法等樹立范本。 由“費”改“稅”為未來改革留空間 作為完善“綠色稅制”的重要一步,制定環保稅法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實現排污費制度向環保稅制度的平穩轉移。 我國自1979年確立排污費制度,2003年至2015年,全國累計征收排污費2115.99億元,繳納排污費的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累計500多萬戶。其中,2015年征收額為173億元。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說,以排污費倒逼企業加強環境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對我國防治環境污染、保護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實際執行中存在執法剛性不足、地方政府和部門干預等問題,影響了該制度功能的有效發揮。 “排污費改為環境保護稅,將發揮多重功效。”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熊偉表示,稅相較于費影響不可同日而語,有助于提高執行力度,提高透明度,減少征管腐敗,降低征管成本,提高征收率。 此前草案審議過程中,部分不同意見聚焦在法律名稱上,認為僅對排污行為征稅,與“環境保護稅”這一名稱尚有距離。對此,專家指出,使用環境保護稅法的名稱符合稅制改革的方向,為未來擴大征稅范圍和整體稅制改革留出空間。 “開征步驟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但今后可根據新情況、新形勢,對環境保護稅的征收范圍進行調整和細化,不排除未來把二氧化碳排放和光污染征稅植入環境保護稅,充分體現其‘綠色稅制’功能?!眲ξ恼f。 多排污多繳稅倒逼企業綠色發展 從2018年開始,排污企業開始繳納環境保護稅。新稅種對企業生產和百姓生活影響幾何?是否會加重企業負擔?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王清介紹,此次開征環境保護稅,征稅對象和范圍與現行排污費基本相同,明確征稅范圍為直接向環境排放的大氣、水、固體和噪聲等污染物。 以現行排污費收費標準為基礎,設置環境保護稅的稅額標準。如大氣污染物稅額為每污染當量1.2元至12元;水污染物稅額為每污染當量1.4元至14元;固體廢物按不同種類,稅額為每噸5元至1000元;噪聲按超標分貝數,稅額為每月350元至11200元。 “環境保護稅法在現行排污收費標準規定的下限基礎上,增設了上限,即不超過最低標準的十倍,既考慮了地方的需求,又體現了稅收法定原則。各省份可在上述幅度內選擇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具體適用稅額?!蓖跚逭f。 “誰污染,誰就要付錢來彌補社會的損失?!崩钚窦t說,征收環保稅多排放必然多繳稅。但目前因從排污費轉型而來,稅負平移不會增加企業負擔。環保稅不在最終消費環節征收,不會直接增加消費者負擔。 值得關注的是,因為已征收車船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等,為避免重復征稅,環保稅法明確對機動車、鐵路機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動污染源排放的應稅污染物免稅,還增加了對納稅人符合標準綜合利用的固體廢物免稅的政策。 此外,為防止排污企業認為交稅后就可肆意排放,環保稅法明確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除依照本法規定繳納環境保護稅外,應當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在“史上最嚴環保法”之下,劉劍文建議,環保稅的稅率設置應在現行排污收費基礎上適當提高,以促進重污染企業轉型,稅率應該實行差別化,讓環保稅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環保稅務聯動征管促“綠色稅法”落地 “環境保護稅法落地的最大挑戰就是征管環節,稅務部門和環保部門如何協作關系稅法執行效果?!眲⑸邢Uf。 環境保護稅法是我國第一部明確寫入部門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機制的單行稅法。環境保護費改稅后,征收部門由環保部門改為稅務機關,環保部門配合,確定了“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征管模式。 “在兩部門協同合作的征管模式下,關鍵要明確各部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明確納稅人、稅務機關和環保部門的各項權利、義務,以便出現納稅爭議時有依據解決。”劉劍文說。 目前,我國對排污費明確??顚S?,絕大部分給地方用于污染治理。未來環境保護稅法如何更好發揮作用,也備受關注。 “治理環境不能靠某一部法來解決,而要靠多法綜合發力?!眲ξ恼f,實現綠色發展,需要綜合運用環保法、環境保護稅法、預算法等多部法律,從多方面引導全社會轉變發展理念。(記者韓潔、郁瓊源、申鋮、高敬、劉紅霞,參與采寫:張翅) |
相關閱讀:
- [ 12-22]環保稅法當明確“稅款專用”原則
- [ 12-21]全國人大常委會:環保稅法草案已近成熟 建議交付表決|2016年減貧將超千萬人
- [ 12-19]中國環保稅法草案二審 根據減排幅度確立更多檔次稅收減免
- [ 07-12]環保稅法下月有望提交人大首審 征管環節進一步明確
- [ 11-18]環保稅法草案或年內審議 年征稅可達數百億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