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12月4日,河北省氣象臺在不同時段分別發布了大霧紅色預警信號和霾紅色預警信號。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中新網12月26日電 環保部政法司司長別濤26日指出,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最近幾年較突出,現在監管執法力度加大讓企業感受到壓力,試圖在數據上作假,掩蓋真相,逃避應該承擔的成本,規避法律的制裁;這次司法解釋針對篡改、偽造環境監測數據的行為,規定、增補了專門的定罪量刑標準,解決了監測數據作假的認定難、處罰軟、制裁不力的突出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發布會今日舉行。有記者問:“《解釋》規定了相應的定罪量刑的標準,環保部對此有何評價?” 別濤表示,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最近幾年表現比較突出,客觀的原因可能是現在監管執法包括司法打擊力度加大了,企業感受到了壓力,試圖在數據上作假,掩蓋真相,逃避應該承擔的成本,規避法律的制裁。所以這次司法解釋根據這種情況作了有針對性的規定。 他介紹,環保部門一直高度重視監測數據的質量監控和管理,把環境監測作為環境監管的一個線索、“哨兵”,一個基礎,努力采取各種措施,嚴厲打擊數據的弄虛作假,確保數據的真實、準確。2014年修改之后的環保法專門針對環境監測工作提出具體要求,針對數據弄虛作假的規定了嚴厲的行政處罰,包括首次引入行政拘留。有關領導指使篡改、偽造檢測數據的行為也要實施嚴厲打擊。 他指出,從環境犯罪角度來說,司法解釋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針對企業污染源的數據作假問題。目前全國已經建成了由中央、省、市三級,有350多個污染源的的監控中心,還有10257個國控重點企業組成的國家監控網絡體系。這些重點源的重點監控系統,要求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弄虛作假的依法追責,確保污染源的監控體系能夠發揮“哨兵”的作用。實踐中這些企業的污染源的數據弄虛作假的問題時有發生,對這類的情況,環保部門一直是堅持零容忍,努力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公開一起。重大的問題要會同有關部門聯合查處,要讓弄虛作假者付出沉重的代價。2015年新環保法生效實施以來,環保部向社會公開通報了23件數據弄虛作假的典型案件,依法配合有關部門實施刑事和行政拘留處罰相關責任人35人。地方各級環保部門也加大了查處力度,有一部分地方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例如山東,從2013年以來,山東省環保廳共查處破壞干擾自動監控數據弄虛作假的企業33家,其中有16起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機關。 他稱,此外,還有一類是面源的環境質量監測問題。現在全國在338個縣級地級以上城市建成了總共大氣和水,環保部有兩套監控網絡,大氣方面是布點了1436個國控環境空氣重點監控點位,有2767個國控水環境質量的監測斷面,并不斷加大在監管和巡查力度上。今年以來,國家在推行環境監測體制的改革,1436個國控的環境空氣監測點位的監測事權已經上受國家。如果地方弄虛作假,性質非常惡劣,環保部將嚴懲不貸。環保部也通過公開招標委托相關機構做專業化運營管理。 從實際情況來看,國控的重點監測點位,數據整體還比較客觀,基本能夠真實反映當地的環境質量。但是也還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問題,比如點位布置不夠嚴密,傳輸方面還有一些技術問題。特別是存在一些因人為因素造成破壞的情況,故意堵塞采樣口,人為修改參數,導致數據失真。西安的幾個例子就非常惡劣。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環保部每年發文通報檢查結果,要求地方認真整改,并報送整改結果。對疑似受到人為干擾的這些問題,環保部會約談當地政府負責人和省一級的環保部門負責人,依法嚴肅查處;涉嫌構成犯罪的,直接移送公安部門處理。 他強調,這次司法解釋針對篡改、偽造環境監測數據的行為,規定、增補了專門的定罪量刑標準,解決了目前困擾環保部門多年的監測數據作假的認定難、處罰軟、制裁不力的突出問題,必將大大提升法律的威懾力,環保部門非常贊賞,并將配合、支持打擊數據弄虛作假的問題。環保部將抓住這次司法修改的契機,加強宣傳培訓,對于數據弄虛作假的地方政府、企業、專業化運營機構,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公開曝光一起,起到足夠的震懾和威懾作用,也歡迎媒體舉報、監督。 |
相關閱讀:
- [ 12-24]衛計委將在全國建126個監測點 加強霧霾科學防控
- [ 12-23]根治霧霾,需要眾志成城
- [ 12-23]俄媒:俄科學家正研制一種防治霧霾多功能催化劑
- [ 12-21]24城市“爆表” 霧霾從哪兒來怎么治?
- [ 12-22]專家辟謠“霧霾攜帶病菌有傳染性”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