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
2016-12-27 22:13:38??來源:國務院 責任編輯:林晨 王祥楠 |
分享到:
|
“十三五”信息化發展主要指標
? 三、主攻方向 統籌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整合集中資源力量,緊密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著力在引領創新驅動、促進均衡協調、支撐綠色低碳、深化開放合作、推動共建共享、主動防范風險等方面取得突破,為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數字動力引擎。 (一)引領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動能。 全面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聚焦構筑國家先發優勢,發揮信息化引領創新的先導作用,全面推進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業態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術融合滲透,催生新技術,打造新業態。構建跨行業、跨區域、跨部門的創新網絡,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的開放式創新服務載體,整合利用創新資源,增強創新要素集聚效應。 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信息“大動脈”。解放和發展信息生產力,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激發創業就業,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創造激勵創新的發展環境。加快構建適應信息時代跨界創新、融合創新和迭代創新的體制機制,打破部門和行業信息壁壘,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營商環境,夯實企業創新主體、研發主體地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激發創新活力。 (二)促進均衡協調,優化發展新格局。 驅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以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加快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建立公平、透明、開放、誠信、包容的數字市場體系,促進新興業態和傳統產業協調發展,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提升。 支撐區域協調發展。依托區域優勢,強化區域間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促進要素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有序流動、資源優化配置和環境協同治理,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立足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區域信息化一體化發展行動,提高區域協同治理和服務水平。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城鄉覆蓋。發揮信息化輻射和帶動作用,以遠程化、網絡化等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均等化水平。重點圍繞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領域,構筑立體化、全方位、廣覆蓋的信息服務體系,擴大公共服務和產品供給,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 促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建設軍民一體、平戰結合、攻防兼備的網絡安全體系,夯實軍地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共享、技術兼容、優勢互補的信息化發展基礎,以信息化促進經濟領域和國防領域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交流,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三)支撐綠色低碳,構建發展新模式。 發展綠色生產模式。加快信息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產業鏈接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能源消耗清潔化、廢物回收網絡化。推廣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能源互聯網、智慧物流等,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一二三產業朝高端、智能、綠色的方向發展。積極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在信息通信行業的應用,加快推進數據中心、基站等高耗能信息載體的綠色節能改造。 推廣綠色生活方式。以信息化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加強信息化與綠色化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居民生活等方面的融合應用,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分享經濟,促進綠色消費。加快普及網絡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慧交通、數字家庭、全民健身信息服務等,壯大信息消費,倡導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模式。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深化信息技術在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中的應用,促進跨流域、跨區域聯防聯控,實現智能監管、及時預警、快速響應,提升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對能力。全面推進環境信息公開,支持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 (四)深化開放合作,拓展發展新空間。 促進雙向開放合作。發揮互聯網在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中的作用,建立企業全球化發展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全球政策法規、財稅、金融、投融資、風險評估等信息服務,支持企業全球化發展。有序擴大網信開放領域,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強化互利共贏。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促進網絡互聯、信息互通,推動共建網上絲綢之路,推進數字經濟、信息技術等合作,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支持港澳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經濟發展,發揮港澳地區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堅持尊重網絡主權、維護和平安全、促進開放合作、構建良好秩序,積極參與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推動網絡經濟創新發展,保障網絡安全,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主動提出中國方案,加快共同制定國際信息化標準和規則。 (五)推動共建共享,釋放發展新紅利。 增強特殊類型地區發展后勁。大力推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以信息化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增強造血功能,促進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構建面向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務體系。針對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殘障人士、流動人口、受災人員、失獨家庭等特殊人群的實際需求,整合利用網絡設施、移動終端、信息內容、系統平臺、公共服務等,積極發展網絡公益,統籌構建國家特殊人群信息服務體系,提供精準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提升邊疆地區互聯網服務能力。利用互聯網充分宣傳國家方針政策,豐富信息內容服務,確保及時傳遞到邊疆、基層和每一個居民。普及農業科技、文化、商務、交通、醫療、教育等信息化應用,優化邊疆地區生產力布局,打造一批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數字走廊”,促進邊疆地區開發開放。 (六)防范安全風險,夯實發展新基石。 主動防范和化解新技術應用帶來的潛在風險。正確認識網絡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可能帶來的挑戰,提前應對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對傳統工作崗位的沖擊,加快提升國民信息技能,促進社會就業結構調整平滑過渡。提高網絡風險防控能力,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互聯網可能引發的經濟社會風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促進政府職能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筑網絡安全防線。加強國家網絡安全頂層設計,深化整體、動態、開放、相對、共同的安全理念,提升網絡安全防護水平,有效應對網絡攻擊。 構建網絡空間良好氛圍。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創新輿論引導新格局,完善網絡生態綜合治理機制,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增強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構建向上向善的網上輿論生態。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加強網絡違法犯罪監控和查處能力建設,依法嚴格懲治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建設健康、綠色、安全、文明的網絡空間。 促進互聯網企業健康發展。堅持鼓勵支持和規范發展并重,引導互聯網企業維護國家利益,堅守社會道德底線,加快自身發展,服務人民群眾。依法防范和治理互聯網市場惡性競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強化對互聯網企業數據監管,確保數據安全,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 |
相關閱讀:
- [ 12-15]馬新嵐:加快福建法院信息化3.0版建設 推進審判現代化
- [ 12-14]省綜治領導責任制檢查組來融檢查政法綜治工作
- [ 12-12]廈門市舉辦專題培訓班 提升城市交通運輸信息化水平
- [ 11-01]教育引入電子產品 利弊要用科學說話
- [ 08-09]【專家談】建設數字國家已成全球共識,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 [ 08-09]我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 [ 08-06]信息化建設助力“精準扶貧”
- [ 07-27]巖溪鎮加強村級人口與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