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社科院主辦,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科院京津冀協同發展智庫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端智庫論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國際產能合作暨第五屆中國工業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發布了《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6)》。報告指出,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從供給側的體制機制改革入手,再造一個工業發展的新生態系統,切實提升工業的潛在增長率。 報告提出,對于工業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優化工業資源配置機制,提高工業供給要素質量和創新能力,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將工業資源從低端和過剩產業轉移到高端產業和高附加值環節中,進而提高工業全要素生產率,從供給側入手改善工業的潛在增長率。這個過程的實現,意味著工業增長新舊動力轉換,意味著整個工業生態系統的變革,需再造一個工業發展的新生態系統。這個新工業生態系統與原有的工業生態系統的關鍵區別是,具有更高的創新能力與全要素生產率,工業增長方式從勞動力和物質要素總量投入驅動主導轉向了知識和技能等創新要素驅動主導,適應我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根本需要。 報告還提出了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報告指出,當前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推進企業層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當前我國企業素質結構、企業產品結構和企業所有制結構還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問題。在當前和“十三五”時期需要面對的重要任務是處置“僵尸企業”、降低實體企業成本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企業創新發展環境;二是推進產業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產能過剩和積極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雙管齊下”,實現經濟增長動能轉換;三是推進區域層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優化區域資源配置體制機制,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的有效流動,化解資源配置在全球和地區間不平衡、不協調的結構性矛盾,提高生產要素空間上的配置效率,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
相關閱讀:
- [ 12-28]2016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供給側改革見成效
- [ 12-27]洪崎:供給側改革成并購市場良性發展核心驅動力
- [ 12-2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之七丨葉興慶 :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耐心與定力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