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煤鋼化解過剩產能任務超額提前完成的基礎上,2017年去產能將加碼擴圍?!督洕鷧⒖紙蟆酚浾吡私獾剑?017年,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數量指標或增加一成以上,同時去產能范圍將擴至水泥、玻璃、電解鋁和船舶等行業。業內人士認為,在去產能加碼的同時,債務化解將進入攻堅階段,“抓優破劣”的去杠桿思路已初步顯現。 各地大力推進的去產能戰果顯著。根據國務院發布的煤炭鋼鐵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指導意見,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5年內淘汰1億-1.5億噸鋼鐵產能,其中2016年煤炭和鋼鐵去產能的目標分別是2.5億噸、4500萬噸,目前均已超額完成。 “這段時間,煤炭需求增長太快,真有點出乎意料?!焙邶埥∫晃坏胤矫禾科髽I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年8月以來,企業用戶每月的煤炭需求量都在100萬噸以上,但企業只能生產提供70多萬噸,供需缺口較大,煤炭價格也出現一路上漲態勢。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了解到,隨著經濟形勢特別是資源類產品價格回升,一些列入關閉計劃或被限產的產能開始改造提升產量,部分已經停產的項目出現了“復產沖動”,少數國企甚至有將工作重心轉向產能擴張的沖動。 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明年繼續推進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也分析稱,發電、鋼鐵、建材等行業用煤需求下行風險極大,化工用煤增長有限,預計2017年煤炭消費量將繼續下降。今年的去產能措施尚未根本改變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未來三至五年,去產能仍將是煤炭行業發展的主流。 據透露,在數量指標加碼的同時,明年去產能將加快淘汰一批災害嚴重、資源枯竭、技術裝備落后、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煤炭產業政策的煤礦,重點淘汰30萬噸以下的落后產能。嚴控新增產能,通過減量置換,依法依規處置在建手續不全煤礦和涉嫌違規煤礦,有序發展先進產能。規范煤礦生產建設秩序,加大未批先建、超能力生產等違規行為的治理力度。下一步,將盡快明確先進產能標準,按照減量置換原則,在去掉一批落后產能的基礎上,有序建設一部分大型現代化先進煤礦,增加先進產能、保障供給安全。 鋼鐵面臨著同樣的局面。興業證券分析師秦源預計,2016年將有超過7000萬噸的產能實現退出。近日,河北省將2017年去產能目標從壓減煉鐵產能1624萬噸、煉鋼產能1562萬噸提高到壓減煉鐵產能1714萬噸、煉鋼產能1986萬噸,這表明,明年全國鋼鐵去產能力度將更大,行政手段和環保手段或將有所加碼。 值得注意的是,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和船舶等行業的去產能工作也上升到中央層面。事實上,上述行業化解產能措施喊了數年,但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卻還是繼續上新項目。在用市場、法治辦法去產能的思路下,今年工信部等有關部門,就淘汰上述行業落后產能開始制定相關意見,設置了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紅線,凡是有一項不達標的相關產能必須退出。 地方也陸續確定了這些行業去產能的目標,例如水泥方面,河南、江蘇、吉林計劃在兩三年內化解過剩產能1000萬噸以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海南、青海、四川等地則化解過剩產能100萬-300萬噸。 在去產能加碼推進下,業內人士一致判斷,上述行業盈利將大幅度好轉。廣發證券分析師安鵬判斷,明年多數公司盈利至少回升到2012年、2013年水平。而秦源預計,2017年中鋼協會員企業合計盈利有望超過400億元,樂觀情況可能超過500億元。 債務化解也進入攻堅戰階段。臨近年末,多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金融債權債務問題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加大對兼并重組鋼鐵煤炭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嚴控違規新增鋼鐵煤炭產能的信貸投放等多項措施。 秦源表示,2016年鋼鐵業去杠桿跡象已現,隨著債轉股等政策措施出臺,寶鋼武鋼合并亦落地,“抓優破劣”的去杠桿思路已初步顯現。2017年行業整體償債能力將進一步增強,行業信用利差會進一步下降,但仍有發生信用風險事件的可能。市場化債轉股整體利好信用債,但法制化破產或將是信用風險事件的一個重要來源。此外,針對河北鋼鐵集團和首鋼總公司鋼鐵產業、鞍鋼集團和本鋼集團這兩個潛在的區域重組標的,中央可能需要看到寶鋼武鋼合并取得一定效果后,才會有動力推動重組。 |
相關閱讀:
- [ 12-28]全年去產能提前超額完成:真去真退 有力有效
- [ 12-27]“去產能”決不許半途而廢
- [ 12-28]2017年能源八大任務首在去產能 煤電或全行業虧損
- [ 12-27]人民日報:“去產能”決不許半途而廢
- [ 12-2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之三丨趙昌文:以深化改革為核心 謀劃去產能治本之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