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青島1月2日電(記者 張旭東) 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后,2日返回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對兩套深海潛標進行實時傳輸改造,破解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難題。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凡介紹,海洋實時觀測數據長期依靠衛星遙感和浮標。用于觀測水下和深海數據的潛標只能每年回收一次,從中獲取數據,無法像衛星遙感和浮標那樣獲得實時數據。 “這是因為潛標最上面一個浮體距離海平面還有四五百米,這些數據無法穿透海水傳輸到衛星上。”王凡說,“這個航次中,科考隊員在水面上放置了一個數據實時傳輸的浮體,它與潛標通過無線和有線兩種方式連接。潛標將數據傳輸給浮體,浮體發射到衛星上,衛星再反饋回陸地實驗室。” 航次首席科學家汪嘉寧介紹,這項技術的難點在于浮體與潛標之間要建立穩定的聯系,另外海上施工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難度。此次實現實時數據傳輸的兩套浮標,分別采用了無線和有線連接,證明我國科學家研發的兩種解決方案均可行。 據了解,深海潛標觀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技術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發而成。 “潛標數據的實時傳輸將為海洋環境和全球氣候研究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實時傳輸回的數據將提高海洋氣候和環境預報的精度。”王凡說,“這個航次破解了深海潛標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性難題,今年我們將對西太所有的潛標全部進行數據實時傳輸改造。” 汪嘉寧介紹,這個航次中,科考隊員還成功回收2015年布放在這個海域的11套深海潛標和300余件觀測設備,并重新布放14套深海潛標和440余件觀測設備,再次刷新了單一航次布放、回收深海潛標觀測設備數量最多的世界紀錄。 王凡表示,通過這個航次的維護,我國在西太平洋的潛標觀測網已經進入了穩定運行階段。 我國在西太平洋的潛標觀測網歷經3年多建設,目前擁有潛標近20套,成功獲取了熱帶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連續3年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將為我國科學家探索研究熱帶西太平洋環流的三維結構、暖池變異及其對中國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寶貴數據資料。 這個航次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的航次之一,歷時54天,航程7800余海里。 |
相關閱讀:
- [ 05-23]王健林首度回應西班牙大廈事件:拆遷是世界難題
- [ 05-04]超級學霸14歲上大學21歲讀博 34歲破解世界難題
- [ 12-17]廈門柔性直流輸電科技示范工程投運 破解世界難題
- [ 11-16]南京理工大學教師攻克材料領域世界難題
- [ 05-13]繼“裙子是啥顏色”又現世界難題:哪棟建筑在前?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