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被視作國有企業改革落實年。 國有企業的改革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而中國的國企改革難度更大。改革開放30多年所積淀的矛盾和問題交織在一起,利益格局錯綜復雜,挑戰和困難重重。 截至2015年底,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19.2萬億元,其中央企資產總額47.6萬億元。面對如此龐大的資產規模,推進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過程,既是資源和權力重新調整的過程,也是為“十三五”提供經濟新動力、再造改革新紅利的過程。 在改革中,如何做到激發活力和加強監管的辯證統一,如何將頂層設計和首創精神有機結合,如何在高層關注和輿論期盼中蹚出實質步伐,國企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考驗著操盤手的智慧和勇氣。 肖亞慶和他擔綱的國務院國資委,在2016年交出了怎樣的國企改革答卷? 肖亞慶新風 有評論認為,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的位置,不啻于坐在“火山口”上。 2016年3月12日的梅地亞中心,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召開的“深化國企改革”記者會上,履新國資委主任后第一次面對媒體的肖亞慶,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有關國企改革進展為何緩慢? 這或許可以說明彼時國企改革“雷聲大、雨點小”的輿論氛圍,面對中央要求和公眾期待,肖亞慶的壓力不言而喻。 國資委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肖亞慶在內部會議上明確要求每一項國改任務都要成立專門小組,把責任落實到人,時間落實到月甚至是周。履新國資委10個月有余,肖亞慶足跡北至黑龍江,南至廣東,50余個公開場合的活動,勾勒出2016年的忙碌身影。 這一年,肖亞慶先后赴陜西、天津、湖南、吉林、黑龍江、河北等地調研央企及地方國企提質增效和深化改革等工作。調研中他多次召開座談會強調,要正視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先易后難,分步解決。 肖亞慶也專門赴中航工業、中國石化、中化集團、航天科技、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建筑等央企調研,提質增效、深化改革、重組整合、安全生產和“雙創”等主題都是他的調研重點。有過多年央企履歷的肖亞慶多次為央企改革者們打氣,“探索建立容錯機制,主動為基層改革者壯膽撐腰,讓廣大干部職工卸下思想包袱,敢想、敢做、敢試,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重視與地方政府的溝通,是肖亞慶早年在中鋁任職時的鮮明特點。2016年,肖亞慶主導推進了央企與廣東、海南、北京、黑龍江、江蘇、貴州等省市在不同領域的戰略合作,要求央企結合區域轉型升級實際,為地方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央企重組作為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2016年明顯提速。國資委在2015年完成6對12戶中央企業重組的基礎上,2016年已推動港中旅與國旅、中糧與中紡、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寶鋼與武鋼、中儲糧與中儲棉這5對10戶中央企業進行重組,目前央企總數已縮減至102戶。 這一年肖亞慶多次出席央企重組大會,要求新組建央企要從全球視野和行業領軍者的高度,明確新戰略新定位;從形式上的“一家人”發展成為真正的“一條心”,實現產業重組合作“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在國企改革進入深水期的時點,肖亞慶更注重與外部溝通、達成共識。這一年,劉世錦、錢穎一、胡鞍鋼、李稻葵、張維迎、胡舒立、葉檀等許多專家學者和媒體人都曾被他請到國資委座談交流。國資委還先后兩次召開媒體通氣會,就國改進展主動答疑解惑。 以“管資本”方向加快轉變國資監管方式,也是肖亞慶2016年的“加分項”。在國資委內部,2016年新設立三大監督局,多個職能部門進行調整,這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 央企改革:在試點中前行 2016年12月9日,國資委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國企國資改革情況時指出: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 首先,頂層設計基本完成。自2015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來,2016年又先后出臺了7個專項配套文件,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已經完成。同時,國資委還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36個配套文件。以《指導意見》為引領、以若干文件為配套的“1+N”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共同形成了國企改革的設計圖、施工圖。 其次,作為2016年國企改革重要任務和方法的“十項改革試點”全面鋪開。“十項改革試點”由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直接組織開展,旨在通過試點對國改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尋求突破、以點帶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十項改革試點”具體包括:落實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企業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中央企業兼并重組;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工作;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董事會建設方面,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進一步擴大,將在寶武、國投和中廣核開展;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和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將在國投、中國通號等中央企業二級企業開展;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增點擴面,新增神華、寶武、中國五礦、招商局、中交、保利等6家企業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單位;兼并重組試點重在推進深度融合,在中國建材和中材、中遠和中國海運、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等原6家企業重組后組建的3家企業進行試點。 而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試點方面,“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由試點轉為全國全面推開。 再次,重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也是2016年國企改革的一個亮點。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明顯加快,中央企業的子企業公司制改制面超過92%,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達到68%。董事會建設進一步深化,建設規范董事會的中央企業達到85家,外部董事人才庫增加到389人,專職外部董事增加到26人。 改革,最終是服務于業績的提升。最新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至10月,中央企業克服大宗商品價格低位波動、政策性讓利因素較多等不利影響,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8.7萬億元,同比增長1.2%,一舉扭轉了連續18個月的下滑局面,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0231.4億元,同比增長0.5%,初步實現了效益恢復性增長的目標。 地方國改“排頭兵”為全局“蹚路” 當央企改革大部分停留在“觀望”和“摸索”的氛圍時,地方國資國企改革進程正在實質性推進。目前已有30個省份制定了國企改革細化方案,上海、重慶、江西、廣東等省市的國企改革更是全面加速、亮點頻出,成為地方國改中的“排頭兵”。 以國改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例,廣東省提出,到2017年要確保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超過70%;重慶市提出,通過3至5年的努力使“2/3左右國有企業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浙江省加快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混合所有制項目推介發布機制,并積極引入央企、民企、跨國公司、投資基金等各類投資者;湖北省一方面引進央企實施股權多元化,另一方面合理劃分試點企業股權分配,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 可以預見,地方國改的“自主”和“首創”,不僅是各省份謀求地方國企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更是為全局范圍內積累改革經驗“蹚路”。 縱然這一年國企改革成果顯著,但必須正視的是,指望國企改革取得“短平快”的效應本身就不現實,肖亞慶上任時便坦言:“國企改革工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我想我們只有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棒接著一棒傳,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好,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才能取得成效。”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曹煦︱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1期) |
相關閱讀:
- [ 01-03]【中國@2016】年度巨獻:2013—2016國企改革圖譜
- [ 12-28]中國首提建航天強國 2020年左右發射火星探測器 國企改革“施工圖”基本完成
- [ 12-28]國企改革樣本:體制一變天地寬
- [ 12-28]國企改革“施工圖”基本完成 企業自主性增強
- [ 12-27]泉州市國資委:以績效管理為抓手 推進國企改革發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