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恐襲”警報再次拉響
2017-01-05 08:23:1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曦 陳曦 |
分享到:
|
1月3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北部的阿拉伯城鎮提拉,18歲阿裔以色列姑娘利安·納賽爾的葬禮正在舉行。納賽爾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新年恐襲事件的遇難者。新華社/法新 以極端方式刷存在感 據俄羅斯衛星網1月2日報道,伊斯坦布爾奧爾塔柯伊區的“瑞納”夜總會在舉行跨年派對時遭遇恐怖襲擊。武裝恐怖分子持自動步槍射殺了保衛夜總會的警察,并闖入夜總會后向700余名顧客大肆放槍。此次事件一共造成39人死亡,69人受傷。據路透社消息稱,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宣布為此次襲擊負責。 “恐怖分子選擇在跨年這個人們最容易放松的時間點進行活動,顯然是想用極端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存在感。這次襲擊也給世界各國的安保敲響了警鐘,提醒人們恐怖威脅時刻都在,不能放松警惕。”外交學院高飛教授接受采訪時稱。 歲末年初,恐襲再度讓人們神經緊繃。2016年12月19日,德國柏林一個圣誕市場遭遇恐怖襲擊,據《金融時報》報道,此次恐怖襲擊共造成12人遇難,45人受傷。瑞典也在當日遭遇恐襲。一名槍手沖進蘇黎世的伊斯蘭活動中心,朝著正在做禮拜的十幾名信徒開槍,導致3名索馬里裔男子受傷,其中兩人傷勢嚴重。 發展不平衡的“惡性腫瘤” 恐怖組織之所以將襲擊目標選擇在土耳其的夜總會,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恐怖組織一直都將酒吧、舞廳等地視作代表著西方生活價值觀念的場所,因此選擇這些地點也符合他們反西方的一貫理念。”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稱。該事件與此前美國奧蘭多同性戀酒吧遇襲事件性質類似,當時酒吧也正在舉行周末狂歡舞會。“其次,近年來,土耳其加大與美國、俄羅斯等國的國際反恐合作力度、強化通道管理,給伊斯蘭國帶來了不小打擊。恐襲是對土耳其的報復。” “中東、中亞、拉美等一些國家和地區恐怖主義的發展,與其經濟貧困、政局動亂、政治腐敗脫不開干系。西方發達國家遭受恐襲越來越頻繁,與其社會危機深化、裂痕加大、主流規范缺失相伴相隨。”李偉稱,“從根本上說,恐怖主義是一國范圍內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和世界范圍內南北發展不平衡這兩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惡性腫瘤。” 近年來,全球恐怖主義呈現出陣地化和分散化兩種截然相反卻又并行不悖的發展趨向:“伊斯蘭國”是陣地化的突出案例,不斷涌現的“獨狼”襲擊則是分散化的明證。而這兩類形式的恐怖主義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 此外,正如《金融時報》指出的,網絡恐怖主義也是十分突出的新形式。“互聯網的發展為恐怖主義散布信息、招募人員、策動恐怖襲擊等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平臺。然而,國際社會在反恐問題上尚未提高重視和警惕。”李偉稱。 “我們比恐怖主義強大” “過去一年,反恐工作中有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伊斯蘭國’明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但世界各地的恐怖襲擊事件卻不減反增。這與國際社會單一的反恐手段有著密切關系。”李偉分析稱。 正如德國之聲評論所稱,加強國際社會間的反恐合作是打擊恐怖組織的根本方法。“恐怖主義不是某一個國家的單獨面臨的問題,也絕對不是通過單個國家的力量就能解決的‘毒瘤’。”高飛稱。 “在國際合作方面,還存在諸多難題。西方國家在反恐問題上,總是以本國利益為考量,而忽略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李偉補充稱,“此外,逆全球化的趨勢也可能助長恐怖主義的野火。”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新年賀詞中提到,“盡管舉步維艱,但我們比恐怖主義要強大”。專家指出,面對頻發的恐襲,各國首要任務是加強本國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的同時,還需放下私利,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合作。(徐雪塵) |
相關閱讀:
- [ 01-04]土耳其外長稱已確認恐襲槍手身份 未公布其他細節
- [ 01-04]聯合國稱去年6800多名伊拉克平民死于沖突和恐襲
- [ 01-04]德國調查人員去年2月已把柏林恐襲嫌犯視為威脅
- [ 01-04]媒體:恐襲新挑戰呼喚國際合作新思路
- [ 01-04]土耳其公布恐襲兇犯自拍視頻 其妻已被警方拘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