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原來賣煤,如今“賣雪”,素有“江南煤都”之稱的貴州六盤水市,悄然發生著變化。 隆冬時節,六盤水市的滑雪季拉開帷幕。這里已有玉舍、盤州云海樂原、梅花山三個滑雪場開放,總面積23.3萬平方米,日均可接待游客2萬人。“世界雪日暨國際兒童滑雪節”“全國青少年高山滑雪邀請賽”等將陸續在六盤水市上演。 六盤水市副市長李麗說,面對煤炭行業調整壓力,六盤水加快綠色轉型,發展冰雪等新興產業,逐步擺脫“一煤獨大”的局面。 長江經濟帶覆蓋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這里生態地位重要、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有了新發展動能的強力支撐,長江經濟帶部分省市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逆勢增長。“2016年,貴州經濟發展逆勢上揚、逐月向好、逐季向好,呈現出速度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升、動力增強、民生改善的良好發展態勢。”貴州省省長孫志剛說。 與貴州一樣交出亮眼成績單的還有重慶,這座西南重鎮已連續多年GDP增速位居全國前列。2016年12月19日,長安汽車當年第300萬輛汽車下線,正式躋身“300萬輛俱樂部”。其中長安品牌乘用車銷售116.8萬輛,同比增長25.7%,繼續保持中國品牌乘用車第一。 “重慶的汽車、電子兩大‘主引擎’進一步鞏固提升;隨著京東方、SK海力士等重大項目投產,已基本打通了電子信息產業中的玻璃基板、液晶面板、顯示模組以及終端產品全鏈條。”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涂興永說,以筆記本電腦為例,重慶生產了全球約40%的筆記本電腦,除了硬盤均可實現本地配套。 在湖北,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組成的“新三駕馬車”加速推動新“武漢造”崛起;在湖南,極具特色和競爭力的長沙“麓谷”、株洲“動力谷”和湘潭“智造谷”齊頭并進,發展路徑從“黑乎乎”變為“綠油油”;安徽統籌推進重大新興產業基地、重大新興產業工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建設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 不久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十三五”期間,將把華為先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深度融合到生產運營全過程,打造智能工廠的“升級版”。 這家在全國石化行業率先建設智能工廠的傳統煉油企業,已經嘗到了智能工廠的甜頭。公司副總經理謝道雄說,2016年前8個月,公司實現利潤13.6億元,其中近3億元是通過智能化實現的。 近年來,沿江省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筑夢世界級黃金經濟帶。除了在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還在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上做“減法”。 重慶率先實施差異化產業“禁投清單”和環保負面清單,完善環境、產業、財政、考核政策,統籌推進以大都市區為主要載體的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建設;湖北要求沿長江、漢江、清江1公里范圍內新建重化工及造紙項目一律停工,并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貴州去年共計淘汰粗鋼產能220萬噸、煤礦2100多萬噸。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浦江正寶水晶飾品有限公司淘汰原有生產設備,投資購買25臺先進的磨鉆棍筒機,年產量從3000萬包提升到6000萬包,員工從120人減到28人。公司總經理王軍正說:“環保方面規范了,企業投資擴產也有了底氣,真正實現了設備、質量提升和機器換人的轉型發展。” 這幾年,浙江打出了一套以浙商回歸、“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換三名”等為主要內容的轉型升級組合拳,既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又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環環相接、拳拳相扣、標本兼治。 在長三角地區,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信息化與產業融合發展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著力以創新驅動打造核心競爭優勢。 2016年12月9日,總投資達272.78億元的和輝光電二期6代AM-OLED(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生產線在上海金山工業區啟動。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輝光電二期項目今年已完成投資12.5億元。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徐子瑛表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將是上海重點發展方向;而鋼鐵、船舶、化工等傳統行業也有待于借助新技術完成轉型發展。 作為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之一,蘇州工業園區力求在納米、云計算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取得新突破。10年前,納米產業被列為園區一號產業,創新驅動蝶變提速。納米產業已集聚相關企業380家,實現產值超280億元。 蘇州市委常委、園區黨工委書記徐惠民說:“園區已步入深度調整期、平穩增長期、轉型加速期,依賴物質要素投入的傳統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必須走創新、集約、高效發展之路。”(記者王賢、王新明、何宗渝、秦華江、賈遠錕、屈凌燕、史衛燕、余賢紅、程士華) |
相關閱讀:
- [ 01-06]省標準化院創新方式開展黨支部書記述職評議工作
- [ 01-06]陽光學院學子在首屆福建省大學生文化創新創意設計大賽獲1金1銅
- [ 01-06]海滄依托社區書院 為傳承家風家訓、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供藍本
- [ 01-05]集美區創新方式加強對黨外干部的培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