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外儲逼近3萬億美元關口”的擔憂,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外儲下降既有應對美元升值、合理引導人民幣匯率預期等市場面因素,也有中國經濟雙向開放程度加深、企業及居民用匯需求增大等經濟基本面原因,因此屬于特定發展階段的正常現象,沒必要草木皆兵。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105.17億美元,較11月底下降410.81億美元。針對“外儲逼近3萬億美元關口”的擔憂,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外儲下降既有應對美元升值、合理引導人民幣匯率預期等市場面因素,也有中國經濟雙向開放程度加深、企業及居民用匯需求增大等經濟基本面原因,因此屬于特定發展階段的正?,F象,沒必要草木皆兵。事實上,當前外匯儲備體量、貿易順差規模、貨幣政策基調等諸多條件都決定了正常用匯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滿足。 下降趨勢明顯減緩 對于外儲規模變動的原因,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人表示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二是外匯儲備投資資產的價格波動;三是由于美元作為外匯儲備的計量貨幣,其它各種貨幣相對美元的匯率變動可能導致外匯儲備規模的變化;四是外匯儲備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資金運用記賬時,會從外匯儲備規模內調整至規模外,反之亦然。 國泰君安的一份報告指出,2016年12月外儲變動基本符合市場預期,降幅也較上月收窄了279.76億美元。同時據測算,由于2016年12月歐元、英鎊、日元對美元分別貶值1.2%、1.9%和3.5%,僅這些波動就造成了100多億美元的外儲損失。如剔除這種估值效應,2016年12月我國外儲降幅已明顯縮小。 “從全年的情況看,央行穩定人民幣匯率是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估值方面,非美元對美元總體貶值和資產價格變化也對外匯儲備規模造成影響。總體而言,2016年的全年降幅比上年同期少降了1928.12億美元?!眹彝鈪R管理局負責人表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煥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看待外匯儲備需要結合外匯購買力、本幣國際化和經濟發展階段綜合判斷,沒有必要對實際意義并不大的“整數關口”過度敏感甚至草木皆兵?!氨热?,雖然外匯儲備有所下降,但更要看到其中的美元出現明顯升值,綜合而言中國外儲的購買力未必減少太多。”張煥波說。 正常用匯保障充足 國家外匯管理局相關人士表示,市場應該更關注外匯儲備能否持續為市場提供流動性、能否抵御外部風險沖擊,而非一個具體點位。目前來看,3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是充裕的,處于合理穩定區間。 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看來,首先,外儲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強,而非資本外流;其次,中國外債去杠桿進程已基本結束,不會出現企業大量購匯還外債的情況;最后,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接近全球的30%,足以應對市場流動性需求和抵御外來風險。 “從整體形勢來看,中國貿易順差維持在經濟總量的3%左右還有望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經濟雙向開放的格局也較為明顯,外資來華與中企‘走出去’規??傮w均衡,因此當前我們外儲的體量和新增量將足以滿足企業和居民的正常用匯需求?!睆垷úǚ治?。 除了貿易順差,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也有望增加外儲。德意志銀行的調研顯示,如果中國債券被納入全球債券指數,未來5年內會有7000億美元至8000億美元的新增外資流入中國債市。而這,亦將進一步支撐人民幣匯率。 穩健政策精心護航 與此同時,貨幣政策的穩健基調與金融監管的不斷完善也將有助于外匯儲備更好地服務民眾。 在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上,“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完善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框架和基礎設施”、“進一步推動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等內容被明確寫進了2017年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中。專家指出,這些表述背后是十分明顯的“穩健”政策取向,這些都有利于穩定并用好全國的外匯儲備資源。 “一方面,官方外匯儲備規模雖然有所下降,卻并沒有憑空消失,而是轉化成企業的海外投資項目和居民的外匯資產,這些轉變顯然有助于發揮外匯儲備服務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的功能。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其實也已經發展到了不需要特別依賴外匯儲備的階段,如今人民幣在海外支付、結算、儲備等場合的使用已經越來越多?!睆垷úㄕf。 此外,中國進一步擴大吸引外資的政策也將從客觀上推高外匯儲備。商務部人士表示,今后將通過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相關政策法規,大幅度放寬服務業、制造業、采礦業等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王俊嶺) |
相關閱讀:
- [ 12-28]“外儲操盤手”升任央行副行長:兩年內兩次提拔
- [ 12-15]經濟參考報:對外儲持續下降不必驚慌
- [ 11-08]人民幣低點或已不遠:美元強勢未泯 外儲連續下降
- [ 08-08]中國7月外儲32011億美元 基本扭轉快速外流勢頭
- [ 07-21]外匯局:6月外儲增加主因是持有資產價格上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