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4日,尼日利亞總統布哈里宣布,尼軍方成功收復本土極端組織“博科圣地”在尼日利亞東北部博爾諾省薩比薩森林深處的最后一處據點。這標志著經過18個月的軍事行動后,尼日利亞軍方以及多國聯合部隊已經完全奪回了被博科圣地占據的領地。自反叛以來,博科圣地已造成兩萬人死亡、240萬人被迫遷移、14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救助的災難。 然而,沒過多久博科圣地就發布新的視頻錄像,其頭目謝考宣稱自己依然活著。1月9日前后,博科圣地又先后在邁杜古里和約比州發動了針對軍方營地和民眾的恐怖襲擊。這表明,博科圣地并沒有被真正消滅,而或許正如謝考所宣稱的,“真正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博科圣地是尼日利亞三大安全威脅(另外兩個是幾內亞灣海盜、尼日爾三角洲復仇者武裝)中最嚴重的,極端化后的博科圣地已經成為全民公敵。尤其是2013年200多名奇博克女孩被該組織武裝劫持之后,博科圣地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由被劫女孩家屬發起的“救回我們的女孩”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社會運動。 相比前任總統喬納森的反恐不力,布哈里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博科圣地問題。為此尼日利亞不惜投入重兵,采取空襲、地面進攻、多國聯合作戰的方式,將反恐司令部從阿布賈直接搬到前線城市邁杜古里,更是反映了布哈里在打擊博科圣地上的決心。因此,軍事上的勝利是一個可以預期的結果,一方面是向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有所交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國內經濟遭遇嚴重困難的當下轉移國內視線、提升國民士氣和支持率。 但是要真正解決博科圣地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雖然收復了博科圣地的最后一處據點,但并沒有證據顯示該組織已遭到致命打擊。2009年的一場打擊行動幾乎清除博科圣地,但結果是博科圣地很快重組和反彈。同樣,這次的軍事勝利通告仍存在著大大的問號。目前軍方并沒有公布博科圣地的傷亡情況,被劫持的奇博克女孩仍有196人下落不明。被擊潰的極端分子扮作普通民眾,分散到乍得湖周邊的居民區,使軍方的軍事打擊行動事實上遭遇了瓶頸。這些跡象表明,這更像是博科圣地的策略性轉移。據最新報道,博科圣地成員已經在博爾諾州南部的塔拉巴州和包齊州開始重新聚集。 其次,鏟除滋生恐怖活動的“土壤”是一個重要現實難題。落后和不發展是滋生恐怖活動的溫床,反過來恐怖活動又破壞了當地脆弱的經濟和社會生態。博科圣地問題被認為是導致當地不發展的主要原因,這事實上掩蓋了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即尼日利亞東北部有限的自然資源與龐大的人口之間的矛盾。其中,乍得湖作為當地經濟和生活的重要依靠,其面積從上個世紀的2.5萬平方公里銳減到當前的2500平方公里,而周邊人口則增長了三倍,約4500萬人。這一對矛盾大大制約了當地的發展,并給社會沖突帶來了隱患。如何解決這一現實問題將是從根源上解決恐怖主義的關鍵。 第三,鞏固軍事打擊的成果比軍事打擊本身更難。軍事成果的鞏固需要當地政府和社會、中央政府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聯合國、歐盟、國際和當地非政府組織一直是尼東北部沖突地區的主要社會參與力量,但這種參與更多是短期的,應急性的,以人道主義救援為主,無法從根源上為當地的發展提供動力,比如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就業機會等。在國家層面,為了配合軍事打擊,布哈里提出“東北倡議”,又稱“布哈里計劃”,從農業、醫療、和平、就業、人員安置等八個領域進行國家投入。但目前來看,這一計劃象征意義大于實質。作為一個長期計劃,其效果還有待觀察。 值得引起警惕的是,強力軍事打擊可能促使博科圣地進入新的轉型期:比如,從占有領土轉向更加機動的游擊戰。早期的博科圣地很大程度上是作為一股政治力量存在,因此擁有占有領土的傳統。但是在極端化后,尤其是當前的高壓打擊下,博科圣地可能被迫選擇更加靈活機動的策略。這無疑將增加鏟除博科圣地的難度。 此外,博科圣地與其他恐怖組織的聯系可能會加強。博科圣地得到了基地組織、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索馬里阿沙布的資金和武器支持,它與“伊斯蘭國”之間的效忠關系并沒有事實證明,但不能排除未來的可能性。同時,連接薩赫勒和撒哈拉地區的“不穩定之弧”正在形成,乍得湖地區在這一走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當前國際社會的反恐行動壓縮了各恐怖組織的生存空間,但是卻有可能促使恐怖組織間借助這一走廊加強聯系。 最后,針對國際公民的暴力事件可能會增多。隨著領地的喪失和空間的壓縮,為了生存,博科圣地未來將很有可能更多采取劫持國際公民來獲得贖金。這應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作者周玉淵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相關閱讀:
- [ 01-10]圣地亞哥海洋世界 “殺人鯨”最后演出
- [ 12-29]30名“博科圣地”武裝人員向尼日爾政府軍投降
- [ 12-05]菲德爾·卡斯特羅骨灰在古巴圣地亞哥安葬
- [ 11-07]尼日利亞軍方打死37名“博科圣地”成員
- [ 10-14]尼日利亞276名女生遭綁架事件:“博科圣地”釋放21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