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成就、新機遇
2017-01-11 12:42:12?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唐麗萍 我來說兩句 |
二、文化產業重點行業百花齊放 1、電影產業發展回歸理性 中國電影產業在經歷了2015年同比增長48.7%的爆發式階段后,于2016年進入平緩增長的“新常態”。 首先,電影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文化產品。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電影在受歡迎的文化產品中排名第一。其次,電影票房進入理性增長期。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增幅收窄,國內票房市場規模穩定在了450億人民幣左右,同比增幅只有2.1%。最后,法制環境進一步優化。2016年11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電影產業促進法。這一里程碑式法律的出臺,使電影市場有法可依,逐漸規范。 2、數字創意產業迎來重大政策利好 2016年,國家加大對數字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數字創意產業首次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獲得重大利好政策,將進入高速發展期。 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15%。數字創意產業,成為要重點培育的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3、音樂產業IP至上,互聯網平臺爭霸不斷 2016年,中國音樂產業更進一步地邁向成熟,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巨大。 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亮點:首先,在線音樂并購整合,格局大變。2016年7月15日,QQ音樂與海洋音樂合并,成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充分發揮版權集成優勢,占有絕對的市場份額。這樣一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網易云音樂、阿里音樂構成了在線音樂的“新三國”格局,競合博弈,謀求共贏。其次,“音樂消費”“音樂 影視”“音樂 直播”“音樂 電商”等創新模式不斷涌現,為音樂市場注入新鮮活力。 4、游戲、電競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016年,我國網絡游戲產業整體呈現快速、穩定的良好發展態勢。一是產業鏈日益完善,產業環境逐漸成熟;二是在游戲品種、數量、題材類型、市場規模和從業人員數量等方面,都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三是本土原創網絡游戲開始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四是游戲直播、影游融合成為游戲行業發展新模式。 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游戲行業的受歡迎程度相比2015年,提高了10%左右。2016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1655.7億元,同比增長17.7%。其中,電子競技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504.6億元,占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的30.5%。 5、國產動漫發展迅速,二次元潛力無限 2016年,國產動漫發展迅速,不僅出現了《十冷》《大圣歸來》等優秀動漫作品,而且催生了規模持續擴大的二次元經濟。 首先,原創動漫公司與互聯網巨頭合作,原創和資本的完美組合,推動了國產動漫迅速發展。A站、B站分別劃歸阿里、騰訊旗下,奧飛動漫9億全資收購“有妖氣”,光線傳媒成立彩條屋。其次,不斷增長的用戶規模成為二次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其中年輕用戶是主力。 6、文化旅游市場競爭激烈,特色小鎮成為新亮點 2016年,我國旅游市場規模穩步擴大,除主題公園、旅游演出、文化藝術園區等旅游新業態之外,特色小鎮獨具競爭優勢。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與2015年相比,2016年文化旅游的消費人數增幅較大,在十大文化產品/服務的消費支出水平方面,文化旅游位居第一。 隨著“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這一國家目標的提出,文化旅游市場又將迎來新的繁榮期。在首次入選的127個小鎮中,有100個與文旅產業有關,占比78.74%。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特色小鎮,基本都與文旅產業開發有關。特色小鎮嫁接特色旅游,為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7、網絡直播成為大潮流 2016年,堪稱網絡直播元年。一方面,網絡直播行業呈現井噴狀態。國內提供互聯網直播平臺服務的企業超過300家,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5億,市場營收達到2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0%。 另一方面,網絡直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違規現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文化部先后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加以嚴肅整頓、積極引導,網絡直播有望走上追求優質內容的專業化發展之路。 概而言之,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鏈結構不斷優化,附加值顯著提高。產業鏈前端創新能力顯著增強,IP跨界成為內容原創動力;產業鏈中端受VR、“互聯網 ”等技術革命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大幅度提升;產業鏈末端文化企業發力品牌建設,文化消費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此外,人才、資金、版權等文化產業要素市場不斷完善,為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如是,關鍵環節積極創新,重點行業百花齊放,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逐漸有了新動能、新成就、新機遇。(彭翊) |
相關閱讀:
- [ 01-11]滴滴發布代駕大數據 廈門成為全國叫代駕回家最晚的城市
- [ 01-03]2017年大數據將迎大發展 在金融和智慧城市領域爆發
- [ 01-02]看完這份薪資大數據 是否對“藍翔”刮目相看?
- [ 01-01]大數據揭秘“春運大戰”:火車是主力 租車回家成新潮
- [ 12-30]龍海地稅巧借大數據助推管征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