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張 平(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 黨圣元(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梁曉聲(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作家) 黨益民(武警遼寧總隊副政委、作家) 核心閱讀 ●作家藝術家需要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所置身的社會,有清醒的認識與強烈的意識,如果沒有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沒有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世界文壇對中國文學絕不會像今天這樣關注和重視 ●中華文藝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式樣,集中蘊含和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可以說一部中華文藝史就是一部民族精神史,中華文藝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展示窗口 ●歷史的常態告訴我們,偉大作品當是以客觀之眼看時代、看社會、看人間,這樣的作品,幾乎都是有人性溫度的作品,其溫度,乃是人類心靈所愿的集體的溫度 ●一方面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閱讀日新月異的生活,積累日常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注重藝術方式與形式的創新,力求把創意與胸懷對接起來 張江:“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這段話,深刻揭示了文藝與時代的內在關聯,對現代文藝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昭示我們,文藝只有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并為之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才能文脈貫通,文運昌盛,實現自我發展。 文藝屬于一定的時代 張平:文藝從來就不是抽象的存在,必然系連著一定的社會與時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魯迅也說過:“我以為文藝大概由于現在生活的感受,親身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藝中去。”這都是辯證唯物主義關于文學性質的最好表述與說明。 正是基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刻認識與堅定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在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里,多角度、多方面地強調和論述文藝與時代的關系。這里既有從大的方面著眼的“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的不易之論,又有從文藝的具體發展得出的“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的至理名言。而“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圣使命”的論斷,更把反映時代生活和時代精神看作文藝的使命,可以說既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個很高的標準。 文藝屬于一定的時代,作家藝術家需要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所置身的社會,有清醒的認識與強烈的意識。如果沒有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沒有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世界文壇對中國文學絕不會像當下這樣關注和重視。歷史發展到今天,即使是國外持有偏見的作家評論家,對這一點也不得不承認。那些以顛覆性的評價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現實進行全面歪曲和毀謗的做法,也已經變得言不由衷,應者寥寥。作為這個時代的作家藝術家,我們既是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參與者,也是社會進步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因此,關注現實、關注改革,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為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歌吟,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繁榮昌盛喝彩,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無可推卸的責任,更是一個當代作家藝術家的神圣使命。只有真誠地對待社會和生活,社會和生活才會給作家藝術家以豐厚的回報和無限的賜予。在一個前所未有、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渴求進步、渴求變革、勤勞而勇敢的中國人民,一定會給作家藝術家呈現出驚天地、泣鬼神,精彩紛呈、無窮豐富的創作素材,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的作家藝術家,也一定會筑就無愧于時代,為人民所期待的文藝高峰。 |
相關閱讀:
- [ 09-13]廈門鼓浪嶼:延續文脈,留住鄉愁
- [ 03-10]福州打造宜居宜業生態園林城市 傳承閩都山水文脈
- [ 03-10]福州打造宜居宜業生態園林城市 傳承閩都山水文脈
- [ 01-10]九三學社關注社會民生征集各類課題 去年立項52件
- [ 08-12]留住美麗鄉村的歷史文脈
- [ 03-16]報刊亭如何承載城市文脈
- [ 01-08]畬歌一曲動天下 羅源傳承和發展畬族文化放異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