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17日電 題:“減負”怎樣跳出“越減越重”的怪圈? 新華社記者 潘旭、仇逸、吳振東 從國家“減負十條”,到各地“八個嚴格”、“六個不準”等等禁令,減負“喊”了多年,實際效果卻離期待更遠。正在召開的上海兩會,學生負擔成為代表委員熱議話題。“孩子比大人累、家長下班比上班累”的比比皆是,什么原因導致負擔越減越重? 教育市場魚龍混雜,“蒙眼識字”屢打不滅? 上海的代表委員們在會上說,為了準備考試,現在的孩子、家長都很辛苦,必須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要凈化教育培訓市場,整頓誤人子弟甚至是違法辦學的校外培訓機構。 上海市教委負責人告訴新華社記者,校外補習班是孩子負擔的一大來源。其中,很大比例的補習班沒有資質且虛假宣傳。 教育培訓市場火熱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教育學會公布報告,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吸金8000億元,但市場卻是魚龍混雜,類似“100%上名校”“10天提高50分”等宣傳標語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打著培養孩子“超級感應”的能力進行學習和創作。 上海的丁先生告訴記者,愛人帶孩子去了一家培訓機構,每天晚上練的竟然是“蒙眼識字”。“蒙著眼睛竟然能知道游戲牌的花色和數字,想想都不可能。” 這家培訓機構的官網上,號稱2天背完小學必背古文,3天背誦一學期英語課本。但丁先生說,所謂的“背”也好,“超感識字”也好,都是忽悠。“孩子在說之前偷偷看了答案,其實是在教孩子欺騙和作弊。” 就是這樣的培訓中心聲稱在全國10多個城市設有“分中心”,并有3萬6千多名孩子在使用他們的“學習方法”。 新華社2012年8月曾播發《騙術如何搬上講臺——揭秘“贏在右腦”培訓班的“蒙眼識字”》,但此類騙術依舊換湯不換藥地大行其道。 上海市人大代表、建平中學校長楊振峰說,部分培訓機構從商業運作出發、經濟利益至上忽悠家長,必須對它們加強管理,將培訓機構統一歸口教育部門,避免多頭管理。 家長“焦慮”,民辦優質資源如何定位? 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認為,魚龍混雜的培訓市場能大行其道,關鍵還在于家長的“焦慮”。 在采訪中,多數家長認同這樣的邏輯:要有出息,就要上名校,從小學到大學都要卡準位置,升學就是成績,分數來自補習,一旦不參加輔導,意味著今后環環脫節,這種“邏輯鏈”已經成為不少家長的“焦慮鏈”。 “某民辦學校招生必備證書”“家長陪讀攻略”等類似的升學“支招”充斥著網絡論壇和微信朋友圈。上海市教委表示,已注意到其中大量內容不實,徒增家長焦慮。比如,上海多年前早已將一切證書與升學脫鉤,一旦發現學校違規,將面臨次年減少招生計劃等處罰。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丁金宏說,要真正破解家長“焦慮”,還需家、校雙方形成合力。他分析,從社會學角度看,群眾物質生活提高,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自然追求更好的教育資源;而學校之間即便總體均衡,仍然存在差異,升學熱始終難以降溫,兩者共同推動了家長的焦慮。 上海市人大代表、奉賢區副區長倪閩景曾任上海市教委基礎教育處處長,他認為,家長們都急切地希望孩子上一個很好的初中。但是不一定難考的初中就是好初中。“一方面,我們要盡量把所有初中都辦得很好,一方面家長們也應該放平心態,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將一部分時間分給課外活動。” “雖然沒有絕對的均衡,但教育行政部門還是要盡力而為。”丁金宏說,一些地方的民辦資本在義務教育唱起主角,甚至有壟斷優質教育資源的趨勢,這跟民辦資本起補充作用的定位不相符,在教育資源并不缺乏的地區,可適當限制民辦資本的參與度。 “奇葩題”不斷,“教、學、考、升”緣何一路超綱? 會上一些代表委員分析,相對優質的學校自然希望招到優質生源,普通的考核評價難以選拔,導致超綱的教學內容越來越“奇葩”,繼而形成滾雪球效應,形成“難即是好”的共識,校外培訓也就火爆,負擔也在加重。 家長反映,有的民辦小學英語就已經在教生僻詞,除了背誦“跳”之外,還有“單腳跳”“撐竿跳”等等,讓本科學歷的家長都望洋興嘆。 上海市教委表示,一些學校對課程計劃的執行、小學零起點教學和等第制評價的實施不到位,存在超課時、趕進度和走過場的情況;對學生的作業設計和作息安排不十分合理。 楊振峰建議,應加大基礎教育階段不執行國家課程教學的處罰力度,將學校的注意力放到培養孩子學習習慣、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上來。 上海市人大代表、徐匯區教育局局長莊小鳳說,學校老師應按照課程標準上課,學生應該在學校里得到好的教育,而不是在補習班里。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副院長劉玉祥說,落實課程標準同時應該體現在評價體系上,從課堂測試到期末考試、校際統考都應該進一步嚴格按照課程評價標準。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教委將牽頭成立“減負”工作領導小組和考試招生、培訓機構、家校共育等相應工作小組。 新學期開始后,上海將推出一攬子舉措,一方面重點圍繞深化招生考試改革、開展中小學校“減負增效”組合拳、規范民辦學校辦學和招生等;同時,還將會同有關部門大力凈化整頓教育培訓市場,對違規辦學的嚴肅清理,對破壞教育生態的堅決打擊,對虛假宣傳、利益勾結的重拳嚴懲。 |
相關閱讀:
- [12-07] 解決信訪難題要給基層政府“減負”
- [01-09] 廣州去年為企業減負逾700億元
- [12-12] 浙江再送企業減負紅包 兩批政策每年降本約1200億元
- [11-28] 校內減負校外增負?校外培訓班為何“一座難求”
- [01-16] 上海人代會聚焦學生減負 教委稱將推一攬子舉措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