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創業者馮印陶 位于上海市黃浦區制造局路833弄,有一間四層廠房,這里曾是一家鉚釘工廠,工廠搬遷后,廠房由于采光非常不好,幾乎一直處于廢棄狀態。不過,如今這間廠房已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叫做“米域·有光”的聯合辦公空間。 建筑師把4層的天花板一一打穿,屋頂新開了一個穹頂,將平均直徑3.6米的圓光從四層引入一層,于是就有了光。老廠房現在是一個聯合辦公場所,服務于小團隊及獨立工作者,也成為城市舊空間改造的經典案例之一。 米域創始人馮印陶說,像這樣的舊房改造新空間的項目,僅米域在過去兩年就已經做了四個。
廢棄的老廠房獲得“重生” “城市更新”是上海未來建設新的主題。去年發布的“上海2040”總體規劃明確,未來20年內,上海建設用地將只減不增,這意味著,原有的在“白紙”上大拆大建的開發手段,將更多轉變為在現有建筑上“修修補補”。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鄭時齡去年曾在一次公開論壇上指出,土地利用、工業和工業區的改造和轉型將是上海城市更新的重點。
上海作為一個工業城市的歷史源遠流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就是中國民族資本的集聚地,蘇州河地區曾是上海最繁華的工商業中心,被譽為“華界工廠發源大本營”。直至改革開放后,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傳統工業制造業逐漸退出舞臺中心,許多紡織廠、加工工廠關停,留下一些被廢棄的廠房。 這些廠房記錄著上海一個重要的時代,很多被視為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遺存。但在產業轉型的大潮中,如何使它們發揮新的價值,成為夾在土地集約利用和歷史文化保護中間的難題,也是幾乎所有工業城市向現代化都市進化的必要過程。 在西北長大的馮印陶也是半個上海人,小時候,每逢過年他都要隨母親回上海,因而對上海這座城市有著特殊的記憶和情結。大學畢業后,馮印陶遠赴澳洲留學、工作,但他對上海的關注卻未淡化。 “中國的城市在過去這些年發展速度很快,同時積累的問題也比較多,這幾年,城市升級、改造、資產盤活等越來越受到關注。”馮印陶說,在中國,目前是創造全新商業模式的好時機,帶著想做些有價值嘗試的心情,2014年底,31歲的他決定回國創業,首選就是上海。 米域是馮印陶其中一個創業項目,致力于新空間的改造,把包括老廠房在內的一些建筑升級成為適合年輕、創意、自由一代的新型工作空間。 除此以外,他還創辦了國內首個專注于“新型空間”的房產眾籌平臺一米好地,一些青年公寓、創意園區、商業綜合體等輕資產項目,可以使年輕人通過“眾籌”的方式,實現大眾共創、共有、共享屬于自己的未來生活空間。 “上海是一個講究生活方式、生活品質的大都市,如果空間升級改造有所突破,應該會最先發生在上海。”馮印陶說,“同時,上海也是一個吸引年輕人創新、創業的城市,我們希望幫助年輕人更好地在此工作和生活。” 馮印陶作為上海新一批年輕創業大軍中的一員,對于創業這件事有著親身感觸。 “中國是一個適合創新、創業的地方,因為市場很大。”馮印陶說,“很多nichemarket(細分市場)在國外沒法做,因為它太小了。但是在中國,niche market大到每一個細分都能養活一個巨型的企業。”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團隊建設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這也是中國吸引大量“海歸”回國創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盡管在一些創新領域的規劃制定等方面,中國仍有待快速完善,但包括馮印陶在內的很多創業者,都打定了要在中國、在上海創出一片天空的信念。 尤其在上海,當前,上海正在舉全市之力打造科創中心,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政策和軟環境建設如火如荼。就在1月15日,上海市市長楊雄在“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17年,將落實鼓勵創業帶動就業行動計劃,新增50萬個就業崗位。 其中,像馮印陶這樣的海外歸國創業者已經在上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群體,他們帶來了豐富的商業思維和理念,許多科技人才也帶入了新的技術思潮,將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一支生力軍。 上海經濟學會副會長袁志剛曾在一次討論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會議上指出,中國科創建設的一個關鍵點是,要利用好全世界的儲備人才,想辦法讓他們回來。 袁志剛本人就是一個資深“海歸”,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法國留學時受時任上海市市長朱镕基的號召回國工作,大量像他這樣的歸國留學生,為上海改革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如今,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也再次對海外具有多元文化、理念和先進技術的留學人才形成了吸引力。 |
相關閱讀: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90后志愿者劉萍:用行動溫暖旅客回家的路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2017“鐵騎返鄉”大幕拉開 福建迎千余“鐵騎”回程高峰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說好“小村故事” 唱響鄉村旅游歌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杭州東站:一群90后姑娘正守護春運回家路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習水龍鳳村有個“扶貧之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