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農村里最常見的“大喇叭”,如今在舒城縣又能找到它的“身影”。農技知識、民生政策等惠農便民“好聲音”,通過一個個“大喇叭”傳遍了舒城的山山水水、田間地頭,鄉親們交口稱贊說“大喇叭”真是身邊的良師益友。 接地氣喇叭播報傳信息 1月9號下午5點多,天色漸暗,星星點點的燈光從家家戶戶的窗戶里亮起,灑出一片一片溫暖的金黃。家住舒城縣桃溪鎮紅光村的鄭昌應大爺和老伴來到廚房,正準備點火做飯,村里的大喇叭遠遠地響了起來。 “在我縣,解決三農發展問題,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通過農業普查……。” 這幾天,村里的“大喇叭”經常播放有關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的內容。鄭大爺雖然平時很少看新聞,但也早已對這次普查略知一二。 “現在我們一家一戶的田畝都給大農戶種了。不過國家這個農業普查,我們每人多少田畝還是多少田畝,每家發個土地證。” 說到“大喇叭”,鄭大爺還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都安裝的有線小喇叭。那時候,農村電力設施不完善,小喇叭經常是“十用九停”,只能成為一個擺設。現在,村里在廣場、街頭、居民區等人員密集的地方安裝上應急廣播“大喇叭”,每天上午9點和下午4點,廣播都會準時響起,將法律法規、惠農政策、農業科技、健康知識、招工信息等直接送到百姓身邊。 好聲音打通最后一公里 鄭昌應介紹:“我們在家經常聽到廣播喊交養老保險,春節前打工回來要去交,我們就聽到了。這個廣播確實好。” “大喇叭”不僅能傳播惠農便民“好聲音”,特別當出現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時,在指揮搶險救災等方面還能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鄭大爺依稀記得,去年7月,舒城縣遭遇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傾瀉了兩天兩夜的滂沱大雨,讓豐樂河達到歷史最高水位。7月2號下午4點多,距離紅光村一公里外的豐樂河孔圩村段發生破圩,“撕裂”的口子達30多米,洶涌的洪水朝村子里狂奔而去。 “我家淹了2米深。鍋瓢碗盞、床上枕被、大衣柜全部淹掉了。4點鐘破圩,廣播就喊了,叫我們趕緊走,人要撤離。我們聽到廣播后,把家里東西收拾收拾,到晚上上面來人用大客車把我們接到學校安置。” 在那次洪澇災害中,舒城縣通過應急廣播,及時向災情最嚴重的桃溪鎮和柏林鄉發布群眾轉移命令。在統一調度指揮下,兩個鄉鎮的7000多名群眾全部都安全轉移,無一傷亡。 桃溪鎮紅光村支部書記朱孝年表示:“當時鎮上通知我們用應急廣播喊,我們喊到夜里10點多。我們一喊,老百姓都聽得到,有的就自己轉移走了。沒有應急廣播,憑我們挨家挨戶喊那就沒辦法了。” 被轉移的群眾集中安置在各個中小學校。為了穩定大家的情緒,維持秩序,舒城縣在全縣9個安置點都臨時裝上了應急廣播。當應急廣播的“大喇叭”傳來黨和政府的聲音,群眾的心安定了下來。洪水褪去之后,“大喇叭”在災后防疫、抗災自救等方面再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發出應急廣播的聲音。2016年,舒城縣啟動實施農村應急廣播建設工程,預計到今年6月應急廣播網將在全縣覆蓋。未來,隨著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的建成,應急廣播發布將實現國家、省、縣、鄉、村五級聯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
相關閱讀: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90后志愿者劉萍:用行動溫暖旅客回家的路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2017“鐵騎返鄉”大幕拉開 福建迎千余“鐵騎”回程高峰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說好“小村故事” 唱響鄉村旅游歌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杭州東站:一群90后姑娘正守護春運回家路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習水龍鳳村有個“扶貧之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