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21日(記者 曹夢雨) 1月21日,“治霾·京津冀在行動”網絡主題活動啟動,記者在北京市環保局了解到,近年來,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在完成“大氣十條”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北京市將在十個方面重拳出擊,打贏治霾攻堅這場硬仗。 鐵腕治污 北京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早在1998年,北京市就開始了針對大氣污染的大規模綜合治理,并先后實施了16個階段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和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大氣污染治理,北京一直在行動。 據北京市環保局大氣處副處長李翔介紹,2013-2016年,北京市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89.5、85.9、80.6和73微克/立方米,同比降幅分別為4.0%、6.2%和9.9%,2016年較2013年下降18.9%。目前,北京市SO2濃度水平遠優于國家標準,與南方沿海無采暖城市相當;在周邊省區市NO2濃度水平同比上升的情況下,北京市NO2年均濃度繼續保持同比下降趨勢;PM10年均濃度首次降到100微克/立方米以下。 成績是努力換來的。近年來,北京市在壓減燃煤、清潔能源、控制機動車排放、優化產業結構、削減工業污染、加強清潔降塵、開展區域聯防聯控、加強環境督查監管等方方面面統籌推進,不僅從源頭上嚴格控制,同時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大力實行鐵腕治污。 攻堅克難 啃下治霾“硬骨頭” 北京三面環山,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差,易出現高溫高濕、靜風逆溫等極端不利氣象條件,特別是秋冬季節,極易形成重污染。 隨著人口、機動車保有量、能耗、建筑施工以及城市正常運行和市民日常生活帶來的“剛性”污染持續增長,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同時,北京市污染來源呈現“由大到小”、“由生產型到生活型”、“由市區到郊區”的變化,特別是從大的集中排污單位,轉向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散煤供暖、高排放車、城鄉結合部治理等,減排難、監管難。這些原因使得北京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難度越來越大,大氣污染治理進入了“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 對此,北京市堅持標本兼治、常態治理和應急減排并重原則,優化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空間布局,倡導和推行生活方式轉變,降低社會活動排放強度,完善全社會共同治理大氣污染的格局,切實加強與周邊省(區、市)的聯防、聯控、聯動,科學分析污染源,為精準治污提供決策依據,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全力促進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十個重拳 2017堅決打贏硬仗 2017年,是完成國家“大氣十條”下達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也是解決一段時間以來形成的大氣污染治理突出矛盾、啃下“硬骨頭”、突破“瓶頸”的非常時期。北京市實行“常態治理”和“應急減排”相協調的原則,堅決打贏這場硬仗。對此,2017年北京市將在十個方面重拳出擊。 一是繼續推動農村地區700個村“煤改清潔能源”,實現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和南部的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 二是最大限度壓減電力行業的本地排放,供暖季結束以后,華能北京熱電廠燃煤機組停機備用。 三是完成剩余的4000蒸噸工業和供暖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改造,基本淘汰遠郊區、平原地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大興、房山平原地區和通州基本實現無燃煤鍋爐。 四是治理高排放機動車,2017年2月15日起實施國Ⅰ、國Ⅱ輕型汽油車五環路內限行,全年淘汰30萬輛老舊機動車。 五是重點管控重型柴油車,新增重型柴油車全部“戴口罩”(安裝顆粒捕集器)。嚴厲查處在用重型柴油車超標排放行為,重點整治渣土車。 六是全面推動燃氣設施氮氧化物減排,全市將完成1萬蒸噸燃氣鍋爐低氮改造。 七是進一步加大工業企業調整退出步伐,全面清理整治2560家“散亂污”企業,再關停退出500家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 八是促進排放揮發性有機物重點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北京與天津、河北全面推廣水性漆替代油性漆。 九是鐵腕執法,強化督察問責。市區兩級有關執法部門保持密集執法和常態化夜查的高壓態勢,綜合運用上限處罰、按日計罰、移送司法等措施,擴大執法成效。組建環保警察隊伍,對環境領域違法犯罪活動予以嚴厲打擊,形成震懾。 十是深化區域大氣污染協作機制,在環保部的統籌調度下,加強與周邊省區市的協調聯動,統一會商、統一預警、統一應急、聯動執法,做好空氣重污染應急工作。 |
相關閱讀:
- [ 01-22]北京今年十大“狠招”治霾:國I國Ⅱ輕型汽油車將限行
- [ 01-17]20余省份召開省級兩會:亮治霾目標 部署樓市調控
- [ 01-16]治霾急不得,但也慢不得,應對要及時
- [ 01-12]媒體:治霾必須擼起袖子動真格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