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民俗 創(chuàng)新“德古+親情”兩大工作法 培育倡導新風氣 彝家新寨 相對于物質方面脫貧,彝族同胞精神文明上的脫貧顯得難度更大。峨邊縣委書記譚焰認為,彝族同胞直接跨越千年,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跨度非常大,在民風民俗上遺留了部分問題,需要去正視、去解決。“其實我們彝族同胞也想住上干凈、整潔、寬敞的好房子,過上美好、幸福的好日子,但就是長久以來遺留下的陋習,讓大家習慣了臟亂差的環(huán)境。” 為此,在尊重彝族同胞民俗習慣的前提下,也為了更好地引導彝族同胞移風易俗,峨邊縣委縣政府全力推廣“德古+親情”兩大工作法,從實際出發(fā)、從根本入手逐步革除、改變、引導彝族同胞存在的一些腐朽思想和陋習。 最近幾年,大小涼山彝區(qū)婚嫁聘、禮金呈偏高趨勢,高達10-20萬元,導致彝區(qū)群眾因婚返貧、因婚致貧情況比較高發(fā)。峨邊根據“德古+親情”工作法收集到相關信息后,創(chuàng)新“政府引導+德古會盟+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通過德古會盟倡議,約定結婚禮金花費最高不超過7萬元,并嚴格執(zhí)行,受到群眾普遍歡迎。 黑竹溝鎮(zhèn)阿新加爾因車禍去世后,在黨員干部的引導下,其愛人把親友趕禮的牲畜賣掉換成錢,把2個孩子一起送到縣城讀書,成為村民學習的榜樣。 “我們兩個工作法都是在遵守相關法律的前提和基礎上開展工作的,并不脫離國家法律,這兩個工作法中,德古是在糾紛產生后,調解糾紛、普法講法,倡導文明守法新風。而親情工作法則是在事前了解民意,解決問題、增進感情,做到化解矛盾糾紛,改變群眾生活陋習,從雙向下手改進干群關系,團結各族群眾,共同建設我們的美好家園?!弊T焰告訴記者。 毛坪鎮(zhèn)上游村五組低保戶介達弟弟,親戚朋友少。其父親突然去世,介達弟弟對辦理父親喪事一籌莫展。這時,鎮(zhèn)黨委、政府主動派出鄉(xiāng)村干部去參加喪禮,為其送豬肉、大米和現金,并幫助其辦完喪事,介達弟弟感動得淚流滿面,激動地說:“你們比我的親人還‘親’?。?/p> 據了解,自峨邊的德古調解工作法和親情工作法開展以來,干群關系得到了顯著好轉,黨員干部和群眾從路人變成了“親人”,干群“一家親”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節(jié)儉辦事、實惠送禮、干凈整潔在群眾的思想上扎下了根,“攀比浪費”開始受到群眾的自覺抵制,文明新風逐漸吹進彝區(qū)群眾心中。 目前,峨邊縣19個鄉(xiāng)鎮(zhèn)都全面鋪開了德古調解工作法和親情工作法?!岸脒叞l(fā)展相對滯后,也容易產生一些糾紛和矛盾。為此我們采取德古調解+親情工作法結合統(tǒng)一的模式,積極引導群眾接受新風氣,既消滅矛盾萌芽又化解問題糾紛,取得了很好的實效。”譚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