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衣柜內的物品擺放整齊有序 治理“雙高” 老百姓心里樂開花 在覺莫鄉的彝族聚居區內,四川新聞網記者注意到,在每家每戶的墻上,都貼有一張彝漢雙語、名為《樹文明新風、建和諧社會、奔全面小康》的黃色紙張,里面的第一條,就對彝族婚姻的聘金和禮金控制標準進行了規定:聘金最多不超5萬元,禮金最多不超2萬元。 據了解,近年來,大小涼山彝區婚嫁聘金、禮金呈偏高趨勢,平均10-20萬元,導致彝區部分群眾因婚返貧、因婚致貧。峨邊彝族自治縣以整治婚嫁聘金、禮金“雙高”問題為切入點,大力實施社會治理改革,創新“政府引導+德古會盟+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推動彝區婚俗新風,實現婚嫁聘禮金大幅下降至5萬左右,贏得群眾擁護。 李阿軍的女兒李阿枝從衛校畢業后,在縣城的一家醫院當護士。與她現在的丈夫是自由戀愛。據李阿軍介紹,要是擱在前些年,以李阿枝的條件,結婚聘禮怎么也在10萬元以上,但是,自推行“雙高”治理以后,聘禮的金額下降了,“這次阿枝結婚,我們嚴格按照政府的要求,聘金和禮金總共收了7萬元。”李阿軍說,看似聘金和禮金少了,但背后的負擔卻減輕了,“我們老百姓都在心中偷著樂呢。” 據譚焰介紹,在“雙高”問題的治理上,峨邊彝族自治縣成立了推進彝族婚嫁新風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縣紀委、縣民宗局、縣司法局等16個部門為成員單位整合部門、民間德古、家族代表、民族工作者等力量,成立彝區婚俗新風倡導委員會,指導各鄉鎮開展婚俗新風工作,確保制度執行由上而下落到實處;同時出臺推進彝區婚俗新風的實施意見,由新風委員會每年舉辦1次彝區婚俗新風專項研討會,把婚嫁聘金、禮金種類和數額相對固定下來,向社會公布;建立“新風教育課堂”,組織民族工作者、黨政干部、民間知名人士每年深入鄉鎮宣講婚俗新風不少于2次,確定每年11月為“婚俗文明新風宣傳月”,大力宣傳《婚姻法》、習俗習慣等法律法規和民族習慣法等,在全縣營造婚嫁“雙高”改革的濃厚氛圍。 “同時實施協會自治、家支自治、村民自治。”譚焰說,充分整合民間資源,組建“德古”協會,以德古“誓盟”為主要載體,引導群眾自主減少婚嫁聘金、禮金;通過“德古”協會加大對彝區家族、家支的教育引導力度,充分發揮家族、家支威望對群眾婚嫁事宜的監督制約作用,通過家族自治、家支間相互約束,確保婚俗新規順利實施;通過村民大會、“一事一議”等方式,修訂和完善村規民約,將抵制舊習陋習、倡導婚嫁新風作為“村規民約”的核心內容,各村明確本村聘禮金的種類、金額和金額上限,并報鄉鎮備案。“同時,將村務工作和村規民約緊密結合,通過戶長承諾、家支盟約、德古監督等確保制約力度。” 不僅如此,針對“雙高”的問題,峨邊彝族自治縣還建立了干部示范制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監督,約束公職人員、黨員干部及其子女婚俗行為,實行黨員干部及其子女婚嫁聘金禮金備案公示制度,婚嫁雙方必須提前5-10個工作日備案登記,并將備案登記向社會公開;建立舉報獎勵制度,公布舉報電話,建立監督舉報經費10萬元,納入縣財政預算,舉報黨員干部違反“雙高”規定并經查實的,對舉報者獎勵500—1000元,同時,縣紀委、縣委組織部根據舉報線索,對違反規定者進行調查處理;每年設立專項考核經費20萬元,并納入財政預算,將抑制婚嫁聘禮金“雙高”、推進婚俗新風工作進行專項考核,對當年新婚對象聘禮金沒有突破全縣控制標準的鄉鎮予以獎勵。將治理“雙高”問題與干部年度考核、選拔任用、晉職晉級,黨員民主評議掛鉤,對違反聘禮金“雙高”標準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年度考核不得評為優秀,還要進行通報批評。 調動群眾內生動力 脫貧致富要先“富”腦袋 在彝區群眾生活習慣悄然發生改變的同時,他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也在潛移默化變化著。隨著脫貧攻堅步子越邁越大,彝區人民的幸福生活猶如美麗的索瑪花,正在綻放。 據譚焰介紹,實施移風易俗,最終目的就是要激發彝區群眾的內生動力,集中他們的力量,向著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前進,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實現物質與精神的同步富裕。 文明新風的養成,使彝區人民的思維發生了改變。現在,大多數青壯年開始走下山,到縣城、樂山市、成都市,甚至沿海地區務工。也有不少村民開始在家嘗試創業,發展養殖和種植。 覺莫鄉茨竹村四組的莫色汪體,不僅是鄉上的“德古”,還是文化大篷車的演員之一。不僅如此,他還在去年三月發起成立了釣魚溝養殖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這個合作社內,有26戶居民養魚、5戶養豬、7戶養蜂、5戶養牛。他自己除了養蜂外,還養殖了幾十頭野豬,“今年單是蜂蜜就賣了2萬多元,等到明年野豬出欄的時候,那時候日子就過得更加紅火了。”莫色汪體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明年,賣蜂蜜的收入應該在3萬元左右,野豬的收入就更高了,按照每頭野豬100斤、每斤賣20元計算,除去養殖成本,每頭野豬至少能賺1000元,每年按照出欄60頭計算,就在6萬元以上,加上蜂蜜的銷售,年收入達到1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