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把科學的食品安全知識通過新的技術手段,送給更多的人,送給咱爸媽。 前年開始,原來很少用手機的老爺子,學會了用智能手機,迷上了微信,結果吃嘛都不放心了。 蒸幾個螃蟹,老人掰開后對著肥美的膏盯半天,看看是不是注膠的;給孩子買點草莓嘗嘗鮮,老爺子趕快攔住,“草莓不能吃,打藥太多、致癌”;買了幾盒腐竹,一直扔在那,“腐竹是硫磺熏的、不能吃”;外面買的油條不能吃,“加了明礬”…… 這些事例有的來源于媒體的報道,更多來源于微信里轉的小視頻。每次解釋半天,老爺子拿出微信,放一段視頻:“你看,微信里都這么說了?!焙团笥呀涣?,發現這個現象比較普遍。相較于年輕人,移動互聯網時代,老年人的食品安全焦慮更容易增加。 分析這些焦慮的案例,有的確實存在,但已經打掉整頓;有很多壓根兒就是以訛傳訛,媒體也多次求證辟謠過,可為啥老年人的食品安全焦慮在加重? 目前,通過微信等自媒體傳播的食品安全視頻,基本上都存在監管真空:反映的是食品安全的內容,走的是網絡視頻的新形式,屬于監管的交叉地帶,也是模糊地帶。 網絡是放大器、放大鏡。這些視頻很多是以偏概全、以點帶面,一棵蔥說全行業。面對數不清的小作坊,食品管理部門監管再嚴,一針捅破天,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一萬個守法商家不如一個不良商家的黑心菜、黑心棉傳得快,這是傳播規律使然。 還有一類,壓根兒子虛烏有。一些微信公眾號為賺粉絲,編造一些沒有事發地、沒有時間表的假視頻,博取眼球。可很多對于視頻一竅不通的老年人沒有這個辨別能力。 對于這些視頻不可一笑了之,其影響力很容易從網上傳到網下。對于一些流傳甚廣的食品安全視頻,食品監管部門有必要和網信部門一起配合,查找源頭。如屬實,當依法依規查處;如失實,也應該以合適方式,向公眾澄清,以正視聽,網信部門則可依法對傳播的自媒體進行查處。 同時,食品監管部門和主流媒體,也應豐富手段,拓展陣地,加強科普,盡快把科學的食品安全知識通過新的技術手段,送給更多的人,送給咱爸媽。(魯平) |
相關閱讀:
- [ 01-24]信用卡套現盯上微信二維碼 手續費200元可套5萬
- [ 01-23]微信官方發布"過年版"朋友圈十大謠言
- [ 01-23]三歲孩童車流中獨自玩耍 民警微信尋人促父子團聚
- [ 01-23]廈門海滄公共自行車開通微信借還車 新功能獲市民點贊
- [ 01-23]兩會花絮:“臥底”委員微信群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