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存技術“黑洞” 百姓存款面臨盜刷風險 新華社石家莊1月24日電(記者王昆)歲末年初,各地居民消費支出驟增,在外出旅游、就餐、購物時,經常使用銀行卡進行消費。然而,部分職業犯罪分子通過其掌握的制作銀行卡的方法,在互聯網上購買了磁條卡讀、寫卡器,空白磁條卡等工具,并將從各種渠道獲取的銀行卡賬號信息制作成銀行卡用于盜刷儲戶存款,給群眾帶來較大經濟損失。 2016年7月7日,邢臺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接某銀行安保人員報案稱:該銀行有30余位客戶名下的銀行卡被盜刷,涉及金額20余萬元,同時還有近千張銀行卡有被盜刷的可能。 接到報警后,邢臺市公安局領導高度重視,立即召集刑警支隊、橋東分局及市局相關部門組成專案組,全力偵破此案。經與銀行方面技術人員會商以及通過相關線索分析,專案組確認該案系廣東電白籍犯罪分子所為,其獲取銀行卡磁條信息的犯罪手段在全國也較為罕見。 明確案件偵查方向后,專案組將案件偵辦的主戰場轉移到了嫌疑人取款地廣東省陽江市和茂名市。警方陸續將犯罪嫌疑人楊某鵬、蔡某華、梁某富、黃某松,梁某龍、易某云、梁某振、蔡某武等抓獲。 經審訊查明,2016年上半年,犯罪嫌疑人黃某松,梁某龍、易某云、梁某振、蔡某武通過在網上搜索相關銀行卡號,在確定開頭卡號后,自編后四位卡號,并撥打相關銀行客服電話,根據銀行的語音提示,大范圍逐一嘗試輸入該銀行卡號,并通過輸入簡單密碼(如000000、666666)的方式進行碰撞,來獲得銀行卡對應的賬號密碼。 犯罪嫌疑人梁某龍通過蔡某武傳授及自行在互聯網上學習,掌握了制作銀行卡的方法,并在互聯網上購買了磁條卡讀、寫卡器,空白磁條卡等工具,將犯罪嫌疑人黃某松、易某云、梁某振、蔡某武等人獲得的銀行卡賬號信息制作成銀行卡,并雇傭人員前往柜員機取款,而后進行分贓。 針對銀行卡盜刷犯罪問題,警方提醒,各類銀行應將磁條類銀行卡更換為芯片類銀行卡。各銀行網點和營業場所要加大對群眾銀行卡安全使用知識的宣傳和教育。 |
相關閱讀:
- [ 01-16]用戶無故收到支付驗證碼未予理睬 銀行卡遭盜刷
- [ 12-23]銀行卡被盜刷超10萬元 夫妻44天追回8.5萬元
- [ 12-11]竊取公民銀行卡信息技術升級 廣東警方抓獲近300名嫌犯
- [ 12-02]三季度人均持有銀行卡4.39張 央行新規影響部分銀行卡業務
- [ 12-01]女子報警稱銀行卡丟4500元 竟是女兒偷買QQ道具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