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有一位駐村干部懷揣滿腔熱血來到了坐落在“貴州屋脊”之上的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在這里,他許下了“不破貧窮誓不休”錚錚誓言;在這里,他不計回報地揮灑了自己6年的青春;在這里,他讓原本貧困的海嘎村華麗轉身成為“美麗鄉村”。他,就是大灣鎮海嘎村“第一書記”楊波。
楊波駐村6年給海嘎帶來的改變 滿腔熱血入海嘎 駐村干部變身群眾“兄弟” “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全是布巾巾。”這首當地群眾常唱的民謠,道出了當時海嘎的現狀:1998年才通路通電的海嘎,沒有網甚至連手機信號沒有,村民住茅草屋、喝望天水,整個村子幾乎找不到一個水沖廁所,2010年的人均收入才1600多元。 2010年,28歲的楊波來到這里,開始了他在海嘎村的駐村工作。雖然對每一件事都充滿了干勁,走村串戶,田間地里都有楊波的身影,但當兩年的駐村工作快要結束時,楊波卻并未取得什么顯著的成績。他開始質疑自己的選擇和為之所做的一切努力。他向父親訴苦說:“這里的工作實在是太難做了。”可父親卻給了他一記重重地“耳光”:“如果農村工作有那么簡單,國家還讓你們去干嘛?你是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難道連這點苦都吃不了。”
楊波走訪群眾家中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 是去?是留?父親的那記“耳光”還在臉頰隱隱生疼,海嘎仍然貧困。楊波最終做出了選擇,繼續駐村海嘎,理由很簡單——“不甘心”。兩年任期,他覺得自己給海嘎做得太少。為了堅定自己做好駐村工作的決心,楊波許下了“不破貧窮誓不休”的誓言。 回望過去兩年的工作,楊波開始輾轉反思,是自己做得不夠努力,工作方式方法不對,還是沒有找到找準解決問題的關鍵。父親的一句話,再次給點醒了楊波。父親問他:“你有沒有把自己當成海嘎的一名群眾,去和他們交談,去了解他們……”楊波開始轉變自己的工作的方式,在開展群眾思想動員工作的時候,轉換了自己的身份,不再把自己當成一名駐村干部,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海嘎人。 入戶談心,給小孩發糖果,跟村民一起勞作,在田間屋前抽煙嘮家常。村民們也熱情地拉著楊波進家烤洋芋吃,拎著雞蛋送到他寢室去。人們對楊波的稱呼從“支書”變成了“楊兄弟”、“楊伯伯”。多彩貴州網記者在跟隨楊波走訪群眾家中時,無論是到那家,楊波都能說出這家人的名字、家庭情況,而人們對他的到來也都是笑臉相迎,上賓以待,孩子們也都愿意圍著他轉。他說:“群眾工作沒有什么別的捷徑,只能是心貼心、肉貼肉。” 群眾期盼堅定駐村信念 2014年,楊波經歷了自己人生的一大波折。12月12日,還在海嘎村埋頭苦干的楊波,因通訊不暢沒能接到家中的電話,未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這給楊波留下了永遠的愧疚。也在這一年,海嘎村的特色民族村落建設、飲水工程、民族民間文化挖掘等重要民生改建工程、項目也陸續落地,而楊波的第二屆駐村工作也在這一年到期了。“經歷了這么大的事情,楊波會選擇離開嗎?”這一次,這個問題也不在只是楊波一個人的問題,也成為了海嘎群眾的擔心。 看著村民們寫滿期待的臉,已經成為“海嘎人”的楊波再一次陷入了內心的糾結。這一次沒有了父親教導,有的只是妻子的支持與理解。妻子楊曉英說:“你放心去工作,千萬不要給自己留遺憾,家里的事情有我。”重整思緒的楊波,撕掉了求換人的申請,回到那個自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去繼續做完那些自己曾經承諾過海嘎群眾的事。 時隔兩年,當楊波再談到父親的離去時,仍會話音哽咽,眼淚眼眶。“父親的離去,對我而言就如同‘天’塌了一樣。”他說,選擇了駐村,就注定不能兩頭兼顧。孰輕孰重,父親會理解的。楊波告訴記者,駐村工作能不能做好,就看駐村干部是否把群眾裝進了心里。駐村工作能做成什么樣,就看“扎”的有多深,事無大小但不能有頭無尾,否則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是對信任自己的人們不負責。 6年駐村 扎根付出 澆灌海嘎迎“新春” 6年努力下來,在2015年時,海嘎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已增長到了7286元,翻了4.5倍。楊波先后為海嘎村申請注冊了“黔之脊”綠色食品商標,成立了“海嘎四季青種植農民合作社”。爭取整合各項資金,為村集體在城區置辦了100平米的商鋪。同時,依托彝族文化大力開發建設韭菜坪景區,并協調扶貧局、鐘山區貧困群眾培訓基地等為村民開展導游培訓、洗車培訓、農家樂開辦培訓、廚師培訓等服務業培訓課程,引導有刺繡、蠟染、竹編等彝族特色手工藝的村民制作產品放置在景區出售。通過產業支撐,技術保障,讓當地群眾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現今,第三屆的駐村任期也滿了,對于去與留,楊波變得更加從容和自信了。他說:“我去什么地方都無關緊要,我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去哪兒就在哪兒‘扎根’。”回顧這六年駐村經歷的點點滴滴,楊波感言道:“貧困并不可怕,怕的是志貧。要想帶領群眾脫貧,就必須調動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發揮群眾的內生動力,找準致貧根本原因,用好資源優勢,找準產業發展方向,堅持不懈的實干。只要肯用心,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這“貴州屋脊”之上,駐村干部楊波用自己6年的光陰,堅守了自己的信念,改變了海嘎村的舊貌,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和誓言;用青春澆灌出了海嘎的“春天”。 |
相關閱讀:
- [ 01-23]【網絡媒體走轉改】峨邊:創新“德古+親情”工作法 化解矛盾糾紛倡導文明新風氣
- [ 01-23]【網絡媒體走轉改】拋陋習樹新風 彝家生活起了大變化
- [ 01-23]【網絡媒體走轉改】福清江兜村:打造公園村 做足“鄉愁”文章
- [ 01-23]【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春走基層:“五無”鄉換新顏
- [ 01-23]【網絡媒體走轉改】傳統蒙古族祭火年味足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