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糊黃紙、剪邊角、裝蠟燭……昨天是大年二十九,當天下午,新春走基層成員在南京市溧水區洪藍鎮何林坊村看到,村民們正在為大年初四晚上開始的舞龍燈做準備。
儀式上,村里的小孩子正在跪拜。(應康偉攝) 芮經貴說,雙龍龍頭平時保存在龍廟里,龍身分段保存在不同的村民家中,一般一個家族保存一節。年前,村民們會敲鑼打鼓將雙龍從龍廟里請出,到龍池邊舉行龍下水儀式。下水儀式就是把竹龍往年糊紙的痕跡清洗干凈,便于重新糊裱(稱龍穿衣)。龍下水后,待竹龍完全干后再行龍穿衣(即糊裱宣紙),普通紙張是不能糊裱的,必須是上好的宣紙才行,因宣紙有忍性,且透明度好,舞龍時龍身里點上蠟燭,從宣紙內閃光紅光,很是好看。糊裱好龍身,要在龍身沾貼各式剪紙圖案,剪紙有龍、蝦、龜、魚等各類在龍統治下的水中生物,以祈禱來年五谷豐登,家畜興旺。 舞龍燈的時間并不固定,一般是在正月初的三個晚上,像今年,就安排在初四、初五、初六三個晚上。在正式舞龍燈前要進行必要的儀式。村民請出雙龍后,要在案幾擺上公雞、鯉魚、豬頭三樣物品,村民們上香、跪拜,然后村民們抬著雙龍在村里邊走邊舞動。與那種上下翻滾的滾龍不同,龍燈的舞動幅度要小很多。 據溧水區文廣局社會文化科科長史弘玉介紹,除了何林坊村的舞龍燈,目前溧水區現存的民俗文化還有舞獅、劃龍船、跳鐺鐺、打社火、拋鈸、跳花籃等,而水秋千、打水滸等已消失了。 “民俗文化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印跡,不能丟。今天,我們在享有生活發展成果的同時,更要保護好我們的民族文化,讓其繼續傳承下去,走向世界。”史弘玉表示。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