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綻放的背后
圖片來源于網絡 1979年,張藝謀拍過一張特別的“自拍照”——表妹眼睛里映射出的他——取名《在別人眼里》。這張照片在技術上沒有什么特別,張藝謀只是想拍一個在別人眼中看到的自己的影像。 38年過去了,現在的張藝謀在別人眼中是“名導”,是“大師”;而彼時的張藝謀只是一個剛剛從棉紡廠被北京電影學院破格錄取的攝影系學生。 夢想盡可以高遠,馬步要扎穩。 張藝謀的同學不少出身于電影世家,尤其是導演系的陳凱歌和田壯壯,父輩都是著名的電影人,而張藝謀的家庭則沒有任何藝術背景。 早在棉紡廠時,張藝謀便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欲與學習的韌性。他自學攝影,用的是笨得不能再笨的辦法——抄書。借來攝影專業的書,一本一本地抄,字跡極其工整。“抄了三年,我似乎懂了一些。” 到了大學,自學導演,張藝謀依然用了自學攝影時的“笨辦法”。把人家推薦的專業書籍都借來,用兩年時間泡在這些書中苦讀。雖然不再整本書地抄,但會認認真真做筆記,重要的地方也會抄下來。 學校組織同學們觀摩電影,張藝謀每次都揣著一疊母親給的醫學資料卡片(張藝謀的母親是一位醫生),上面放電影,看到好的構圖,他就在黑暗中迅速畫下來,還有粗淺的光線、影調,什么都記。一場電影看下來,記下幾十張卡片。 據說,張藝謀至今依然每天晚上花費四五個小時看電影做功課,凌晨睡覺,早上起來接著看小說、看劇本、開討論會。 G20晚會籌備,正好趕上《長城》拍攝,張藝謀早上7點到晚上7點拍《長城》,7點半開始到深夜12點開G20文藝演出創意會,每天連軸轉,精力旺盛到讓每個同事瞠目。“我覺得他(張藝謀)特別瘋狂,跟上他的節奏,要么你就垮,要么你就撐。”與張藝謀一起合作過G20晚會的工作人員感慨。 “我們老喜歡看輝煌綻放,它背后一定有漫長和不為人知的準備,準備過程中你未必知道哪個方向會有光亮。準備是有價值的,也有苦中作樂的美感,你以為在消遣時光,其實你在為未來鋪路。”張藝謀在自傳中說道。 對于已然名利雙收的張藝謀來說,未來的方向在哪里?他的夢想還是一如既往地現實,就是找個好劇本,有個好團隊,拍一部真正的佳作,過癮。 (央視網記者/李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