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學璧和王德印兩兄弟制作龍鱗山西日報記者張琦攝
1月30日,農歷正月初三,下午5時許,當記者走進陵川縣平城鎮東街村的一間老屋時,王學璧和王德印兩兄弟正拿著紙和漿糊,制作龍燈上的龍鱗。屋里一件件紙扎擺在地上,桌子上放著幾張紅紙。沒有參考的圖紙,沒有仿造的模型,兄弟倆你剪我粘,一招一式間,多年積累下來的技藝可見一斑。

王學璧演示龍鱗粘貼方法山西日報記者張琦攝
王學璧和王德印是老王家扎龍燈的第四代傳人。作為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上世紀70年代初,平城鎮的龍燈舞就已成為一項民間活動。據《平城鎮志》記載,龍燈舞是該鎮的傳統節目,多在元宵節前后表演。龍燈制作從頭到身,用紙糊,不用布扎。“布扎的龍制作起來雖然省事,但不如紙龍那么豐滿,紙龍舞起來鱗片會張開,更加活靈活現”,王學璧說。
“制作龍燈的過程紛繁復雜,不僅要用到紙張、竹篾,還要用手電筒和麻繩。僅捆綁用的麻繩就要500米長,一片龍鱗所用的紙就有三種”,王德印告訴記者,兄弟倆此前扎的紙龍共7節,最長的一節近6米,總長20余米,龍通體金紅,龍鱗需8000余片,竹篾需要100余根。王學璧補充道:“一條完整的龍燈制作,從收集材料到制作框架,再到糊龍鱗等,需要四五個人用一個月時間完成”。

記者采訪現場畫面
如此復雜的工序,在王德印看來不過是家常便飯,幾十年如一日的紙扎,扎龍燈已不在話下,令他欣慰的是,兒子也對此很感興趣。“龍燈做得好不好,主要看龍樣子是否威嚴、兇猛,每一節的龍鱗是否粘貼均勻……”王德印經常這樣告訴自己的兒子。他說,他要把這個技藝一代代傳下去,做“龍的傳人”。

舞龍表演資料圖(照片由平城鎮政府提供)
不過,王德印剛說完,王學璧就嘆了一口氣:“龍燈舞好是好,可是已經好幾年沒在咱平城鎮表演了。”他說,舞龍表演所需的人力物力耗費太大,鎮上的龍表演為“二龍戲珠”,舞龍的人、舞蜘蛛的人、放霧的人、龍表演時各種樂器演奏的人總共不下百人。鎮上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這幾年自愿表演的人越來越少了。王學璧望著著剛做好的龍鱗,抽了口煙說:“我們現在做這些,元宵節不知道能不能用上,但如果不做,時間長了自己都會忘了,這門手藝就遺失了。”王德印安慰道:“還好文化建設鎮上越來越重視了,如今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報名自愿參加舞龍了,希望能組建起一支隊伍,把咱們的舞龍表演延續下去,讓咱平城的龍文化傳承下去”。
記者準備起身辭行時,家里的門打開了,“爺爺,看我扎的風車好看嗎?”看著自己的小孫子,王德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