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杰說,愛心助學團隊實際上是資助人與貧困孩子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首先是收到求助過后,或者是我們發現哪個孩子特別需要幫助,我們就帶領志愿者去做家訪考察,情況了解。符合我們情況標準的,我們就會給他做一份詳細的資料,求助資料。做好了之后,再給他找愛心人士結對。結對成功,馬上就去協助孩子辦理銀行卡,辦好了過后,我們就會跟資助人簽一份愛心協議,就是進行階段性的幫助。” 也就是說,資助人的資助款會直接打進孩子的賬戶。張彥杰補充,如果資助人有衣物、學習用品等其他物資的捐助,也可以委托愛心助學團隊把物資送到孩子的手里。 為了贏得社會上愛心人士的信任,從身邊做起,實地調研考察是個最直觀的辦法。 張彥杰:“我們會發現一些身邊有愛心的人,然后就會邀約他。我們去做家訪,或者送愛心款的時候,我們就把身邊有愛心的人邀約起,和我們一起去,他自己就從內心發出感觸,這些孩子很孤單很無助,他自己都萌發了想幫助孩子的那種欲望了。就這樣,朋友跟朋友,再朋友的朋友,帶進來,首先就是從我們巴中這一塊開始的嘛!就越來越多了,就建立了我的博客,我的微博。” 愛心傳遞需要眼見為實、還需要公開透明,張彥杰把所有的賬目在愛心人士的社群里公開,并記錄在案。 “住上好房子”,還不算“過上好日子”;形成“愛生活、知感恩、要自強”的人生價值觀,才有望實現“物質精神雙富裕”,才真正有望“斬窮根”。張彥杰和丈夫李友生,正是通過“傳道授業”,為“大家庭”中的貧困孩子們輸入“脫貧要自尊、致富要自強”的理念,為四川扶貧攻堅戰踐行著“精神扶貧”大事業的一份力量。 李友生:“讓他們有書讀、讀好書,能夠成才——在這一方面,就剛好是一種‘教育脫貧’。作為我們扶貧攻堅,現在也是一個沖刺階段,2016年是脫貧的第一年,2017年是第二年了,在這個關鍵時刻,教育扶貧這一方面,我們應該做得更好!” 一心善舉,相互扶持,借助“教育”之手,對貧困學子進行更深層次的“精神脫貧”,歷經重重困境,誓要盡己所能斬“窮根”。 巴中的冬日被陽光普照,空曠的校園里回蕩著張彥杰、李友生夫婦與孩子們嬉笑。那一刻,他們也像個孩子。 李友生:“辛苦著、痛苦著、也快樂著,最大的是一種快樂。說實話,我們做了整整七年了。給我最大的感觸只有一句話:是這些孩子給了我們一個凈化心靈的機會。他們的堅韌,他們在困境里成長,沒有放棄,真的讓我們深受感動。生活上,他們是強者。” 新春走基層·扶貧第一線《扶貧不走尋常路秦巴山區新樣本》專題報道,今天就全部講述完了。最后,一起來聽記者手記。 2016年12月12日,習總書記在親切會見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提到了關于“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論述。張彥杰夫婦卻將這一精神消化吸收再輸出后,踐行為這樣一套具有全國普適意義的“扶貧樣本”—— “家庭”不分大小血緣,唯有愛心傳遞與抱團,換來力量凝聚; “家教”不限道德品行,懷揣教育感化與扶持,成就貧困斬根; “家風”不怕酒香巷深,堅信經驗傳播與繼承,抒寫扶貧樣本! 四川廣播電視臺新聞頻率記者 刁辰超 張欣報道 |
相關閱讀:
- [ 01-31]云南:扶貧結碩果農民收入增幅高
- [ 01-30]龍山鎮:扶貧助困求致富 逐夢“海絲”盼申遺
- [ 01-26]三明首個旅游扶貧村宣傳片拍攝完成
- [ 01-25]國網仙游縣供電公司:全力服務光伏扶貧工程
- [ 01-25]精準扶貧為困難計生家庭護航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