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年團圓年,對于中國人來說,無論身在何處,過年的時候,都會想著與家人團聚。對于在海外的華人來說也不例外,在春節(jié)到來之時,也要像國內(nèi)的親朋一樣,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
今天,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家是什么》,我們走進美國洛杉磯的一家中餐館,在海外同胞辭舊迎新的相聚中,體味他們對家的思緒。
一扇大紅門,一塊中文招牌,在美國洛杉磯的風(fēng)景里,總會引人多看兩眼。每年1月下旬的時候,這家中餐館照例會掛起紅燈籠,像是在提醒當(dāng)?shù)氐娜A人,遠(yuǎn)在地球那頭,近在他們心里的中國,要過年了。
雖然離著除夕還有好幾天,年夜飯的準(zhǔn)備卻早就開始了。

餐廳廚師 孔紅衛(wèi):龍蝦、紅燒肉啊,到時候放在蒸籠里蒸一下,年夜飯還要備呢,這些還不夠。
餐廳服務(wù)員楊坤:大年夜的預(yù)定單第一輪5點到6點半的已經(jīng)全部滿了,這邊是6點45到8點15分的已經(jīng)全部滿了,肯定會滿,不用擔(dān)心,年年都這樣。
在異國他鄉(xiāng),一頓年夜飯能打開每個人對春節(jié)的味覺記憶,那些熱鬧的年俗在他們腦海里更刻下了有聲有色的年。
餐廳服務(wù)員吳振宇:我小時候住在城隍廟,那時候過年太熱鬧了,整個街上全是放爆竹的,車都開不進來。

虞清:尤其是農(nóng)村,大家庭那個春節(jié)歡慶熱鬧,然后敲著鼓,大家家家掛著燈籠那種感覺。
鄒慶國:十多歲的時候在香港(吃)年夜飯、拜年、放炮仗,很過癮。
白彧:過春節(jié)總是放鞭炮,然后吃餃子,一家人在一塊兒看春晚,嗯,對,看春晚。
對于更多在海外的華人來說,這樣重要的時刻,心只會回到一個地方,那就是家。

熊安娜:每到節(jié)假日的時候會特別想念,因為從小的時候有經(jīng)歷過的一些事啊,見過的一些人,吃過的一些東西,好像在這里,不管你怎么精心地做,都做不回來那種味道。
36年前,初到美國讀書,熊安娜獨自度過了第一次在異鄉(xiāng)的春節(jié)。
熊安娜:控制不了情緒想家嘛,想家的時候,肯定會有這種情感上的流露。
記者:那時候您多大啊,第一年來的時候?
熊安娜:21歲,20差不多。
記者:是自己來的嗎?那時候家里人,父母都沒有過來。
熊安娜:對。
記者:那你怎么過的?那一年你記不記得?
熊安娜::其實我是自己去給自己做餃子吃,然后我還多做了一點拿去給旁邊的外國人吃,然后我又告訴他們說我們的節(jié)日,我越說越高興,外國人看到我,那時候還是年輕嘛,看到這個小女孩,中國來的小女孩英文不好,但是手舞足蹈的來形容她家鄉(xiāng)今天的過年。
就是這個英文不好的中國女孩,一步步在美國完成學(xué)業(yè)、工作、成家。但是到了春節(jié),熊安娜的目的地還是只有一個。
熊安娜:如果說有一個大的家才可以有一個小的家,才會有每一個人的幸福生活,所以呢,在我們海外的人每次講到家,可能很自然而然就想到自己原根原土的地方,都會這么想,中國。
家是國,國也是家,是你不論去往何方,都不會遺忘的地方,哪怕細(xì)微之處,也無聲陪伴。
金嘉納:(名字)中間那個字是按一定的規(guī)矩排列的,按輩分排列的,恪遵祖訓(xùn),家國思存,就是要遵守祖宗的教導(dǎo),家和國家才可以存在,這是我們的家族起名的中間那個字,所以她的名字。
中國人把自己的家國情懷,就這樣寫進了名字,留給了記憶,鐫刻在了生命里。
還在忙碌的小伙子叫高欣,端菜、盛湯,雖然一個中午都沒能停下來休息,但是臉上一直都樂呵呵的。
餐廳服務(wù)員 高欣:母親前一段時間剛來,過完春節(jié)再回家。
這一次是高欣來美國7年中,母親第二次來看他。
餐廳服務(wù)員高欣:(母親來得)不算多,很想念她做的菜,(媽媽)幫我包了很多餛飩,做了很多粽子給我備著。
媽媽的愛,支撐著高欣獨自一人在外闖蕩。
記者:你認(rèn)為家是什么?

餐廳服務(wù)員高欣:我認(rèn)為家的話,是媽媽做的菜吧。
對于同樣在這里工作的朱愛娣來說,對媽媽,除了思念,更多的是愧疚。
餐廳服務(wù)員朱愛娣:最遺憾的事,我就是不能照顧我的母親,因為我爸爸已經(jīng)去世了,所以我就覺得我很對不起我媽媽。
雖然不能常常相見,但是母親在,家就在,生活的勇氣和力量就一直都會在。
餐廳服務(wù)員朱愛娣:有母親在這個家才是最溫暖的,如果母親不在的話這個家庭就缺少溫暖,不管怎么樣,現(xiàn)在我也是母親,但是我還是需要母親在我身邊,好像有母親在我身邊,我就覺得膽大,什么事都敢做。
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而轉(zhuǎn)身成為人父人母,家,就是兒女身處的地方。
忙碌,奔波,為生活,為未來,不管走多遠(yuǎn),總會有停下來的一刻,回頭尋找家的蹤影,那里有愛,有回憶,更有欣慰與期待。

蔡仁美:出國了幾十年,最難過的最讓我傷感的也就是找不到家了,找不到家了,因為出來之后回去的話全都變了,有好多年輕的(人),但是作為我內(nèi)心來說,沒有辦法不留戀我的家。
抗戰(zhàn)老兵杜重石女兒 仇丹綺:我父母親都沒有了,所以啊我現(xiàn)在每年都還是要回去,給我爸爸上墳。
愛國將領(lǐng)張治中女兒張素久:我父親關(guān)心我們的家庭,關(guān)心長輩,關(guān)心我的母親,也非常關(guān)心我們孩子的教育,現(xiàn)在春節(jié)來了,我也感到很欣慰的是,我們國內(nèi)的年輕人能夠更重視家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懷讓我們偉大的祖國,每一個老百姓都覺得相互之間都是關(guān)懷的。
撤掉了刀叉,沒有了英語,在大洋彼岸的這家中餐館里,隨著暖暖的燈光被點亮,一副碗筷,一口鄉(xiāng)音,讓這些游子們堅守著五千年傳統(tǒng),不約而同地在這一天迎接春天,回味充滿親情的鄉(xiāng)土眷戀。這種情思凝結(jié)成一個“家”字,鐫刻在每個人的生活里,每個人的心里,在腳下的土地上,也在不變的思念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