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拿出打開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瓶頸的鑰匙
2017-02-05 17:53:42??來源:學習中國 責任編輯:蔡秀明 吳頌潔 |
分享到:
|
圖為:2016年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杭州出席2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中國發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的主旨演講。 二、創新政策手段 政策影響市場。實現世界經濟發展目標,政策工具不可或缺。當前,結構性問題已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動力釋放的主要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經濟體和國際組織在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應對危機方面不斷出招,但全球經濟增長緩慢。走出困境,各國應該結合本國實際,調整政策思路,做到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并重,努力擴大全球總需求,全面改善供給質量,鞏固經濟增長基礎。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創新政策手段,推進結構性改革,為增長創造空間、增加后勁。”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結束黃金增長期,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有效需求下降,再工業化、產業回流本土的進口替代效應增強。全球市場需求的萎縮,造成全球很多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成熟市場和過剩經濟時代。但產能過剩并不意味就沒有市場、沒有需求,而是缺少有效的市場供給。關鍵是需要不斷創新,通過不斷創新滿足社會新需求,如果還停留在原來的供給方式上,或者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一定會被市場拋棄。實現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根本途徑是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強創新能力和促進社會公平。李克強總理在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需要積極實施結構性改革。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既要加強需求管理,又要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以消除‘病灶’。”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核心議題。習近平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于潛在產出水平。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 |
相關閱讀:
- [ 02-04]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戰略思維
- [ 02-04]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中國方案"篇
- [ 02-04]“近平真是個好后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 [ 02-03]“近平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于為民辦事”——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 [ 02-03]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2016年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述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