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記者 董瑞豐) 稻瘟病被稱為水稻“癌癥”,是影響我國水稻減產的主要病害。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團隊通過發掘新基因位點并解析其功能機制,有效選育廣譜抗病新品種,為控制稻瘟病提供了經濟有效的方法。該研究成果近日由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在線發表。 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解決水稻高產和抗病的問題。除了使用農藥外,抗擊稻瘟病公認的有效辦法是種植抗病品種。不過,目前被鑒定的抗稻瘟病基因,絕大多數抗譜窄,單個應用價值不大,但是如果把這些抗病基因整合到一個品種以提高抗病性,又往往會降低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瓶頸如何突破?何祖華團隊與育種家合作,廣泛篩選抗瘟種質,經過大規模遺傳分析,克隆廣譜抗稻瘟病基因Pigm,并系統解析了它的功能機制。 何祖華介紹,Pigm具有持久抗病性,其位點上有2個基因起作用:一個抗病但降低產量,一個不抗病但增加產量。這2個基因在一起可以達到廣譜抗病與產量平衡,也使病原菌不能進化而破壞水稻抗病性。 該研究不僅在理論上擴展了植物免疫與抗病性機制的認識,也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自發掘以來,Pigm被廣泛應用于我國水稻抗病育種,已經有新品種參加區試和品種審定。 |
相關閱讀:
- [ 09-09]轉基因非法種植入刑勢在必行 有專家提設立基因技術罪
- [ 06-30]百余名諾獎得主聯名簽署公開信支持轉基因技術
- [ 03-05]中國農大校長:轉基因技術對農業增產增效極為重要
- [ 10-22]農業部:將為轉基因技術產業化營造輿論環境
- [ 04-29]轉基因技術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高度負責”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