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技術人員用聚烯烴材料做成的軍用空投箱模型。新華網 聶晨靜 攝 開動腦筋處處都能變廢為寶 “這是我們用煤基功能材料制成的小船,同等強度下,重量比普通同類產品輕30%左右。”“這個空投箱是用聚烯烴材料做的,實驗從百米掉落都不會摔碎,耐沖擊。”衛昶笑容滿面地帶記者參觀研究所展示大廳里的高科技“寶貝”。 在他的理念里,煤炭的意義遠不止于用作燃料,更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可以“制成有高附加值和競爭力的材料”。為此,團隊做了許多相關研發工作,并成功實現變廢為寶。“比如粉煤灰,是需要處理的固廢,我們從中提取做高分子的填料,用于建材;對于液化殘渣,目前被定義為危廢,處理成本很高,但我們從中提取碳纖維、導熱材料等。”衛昶說。 另一種“碳”——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CO2,在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實驗室”里,搖身一變,成為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資源。實驗室研究人員王曉龍告訴記者,目前捕集來的CO2主要銷向食品行業,一噸食品級CO2能賣500塊。 下一步,他們會加強與下游石化產業合作,將CO2更多用于油田里。“注進地底的CO2會變成液相,發生一定反應后可以把油置換出來,油井產出率能提高10-15%。” 碧澈藍天下的神華集團一角。新華網 聶晨靜 攝 戰略眼光不囿于眼前蠅利 作為一名電力人,許世森認為,當前研發碳捕集裝置除了減排,更大意義在于技術測試,“未來將年捕集CO2的能力提至千萬噸級,與石油產業形成深度合作”。他夢想“把煤做成跟天然氣一樣干凈”。 長遠的戰略發展,也是衛昶始終堅持的考量。“有一些研發機構,哪里賺錢就去做,這不可能得到可持續發展。”對于科研機構的投入產出問題,衛昶表示,“希望低碳所不是聚焦短平快,而是真正聚焦大領域大挑戰。可能時間會比較長,投入比較大,但最終對集團、對中國能源領域長遠發展有好處,回報將更大。” 或許,正是因為無數像他們一樣的技術“咖”們在科研創新方面孜孜以求,在發展理念方面瞄準長遠,能源產業才能在新一輪改革發展中煥發生機,我們才能天更藍、水更清。 |
相關閱讀:
- [ 02-10]國際能源署:歐佩克1月份原油日產量減少100萬桶
- [ 02-10]人盡其才 聚力創新:清潔能源創新出亮點
- [ 02-09]商務部: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美國成全球第一
- [ 02-07]莆田海事局多舉措保障春節期間“綠色能源”供應
- [ 02-07]四部委: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2020年完全取消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