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來,孟津黃河濕地的鳥兒幾乎每周都能看到兩個熟悉的身影。起初,只是一位老人;后來,多了他的女兒;如今,只剩下女兒自己。 女兒名叫馬朝紅,48歲,孟津黃河濕地保護區的一名管護員。她和父親一道,接力守護著這方脆弱的生態系統,守護著上百種鳥類的家園。 在他們的努力下,這里的生態越來越好,鳥兒越來越多。這里的村民稱她是“黃河女兒”,是這些“濕地精靈”的“守護神”。 沖鋒衣、雙肩包、三腳架、望遠鏡、筆記本,這是馬朝紅的標配。 冬日,黃河灘刺骨的寒風里,她通過望遠鏡,靜靜凝視著遠處河面上成群的鳥兒。有鸕鶿、赤麻鴨、銀鷗、鷺鳥等,許多鳥兒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遷徙途中,在此短暫落腳后,還將繼續遙遠的旅程。 堅持 18年如一日觀鳥、護鳥 10只、20只、143只……馬朝紅掏出筆記本,用凍得發僵的手,飛速記錄下觀測到的鳥類數據。通過長期觀察,她早已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掃一眼,基本就能判斷出一群鳥兒的數量,八九不離十。 這樣的工作,馬朝紅已經重復了18年。1999年,她辭去洛陽市區的工作,回到成立沒幾年的孟津黃河濕地保護區,跟隨父親一塊觀鳥、護鳥。 起初,他們只有自行車,要跑完59公里長,0.5至5公里寬的黃河濕地,最少需要三天,她便和父親一塊帶著干糧,吃住在路上。 觀測中的收獲也常常讓她忘掉艱辛疲憊。2001年冬天,在觀測灰鶴時,馬朝紅忽然遇到了40只大鴇,這種陸地起飛的最重鳥類之一非常稀有,已經好幾年沒在孟津黃河濕地見到過了。 “見到的那一刻,太激動了,像是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親人,感覺再多辛苦也是值得的。”馬朝紅說。 馬朝紅對鳥的熱愛,很多人并不理解。她說,觀鳥能給人一種愉悅感,鳥類的很多行為和人是一樣的。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是地球的精靈。“觀鳥其實就是在關注我們自身的生存環境,護鳥其實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 傳承 兩代人接力守護“濕地精靈” 馬朝紅并不是天生就對護鳥感興趣。原本她在洛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她對護鳥的熱愛,來自于她的父親,來自于一種傳承。 她的父親馬書釗是孟津縣林業局一名普通干部,1995年春節回老家時,他聽到黃河灘里傳來一陣陣炮聲,循聲望去,是一群人正在用土炮瘋狂地捕殺鳥兒。 目睹渾身是血悲鳴著的鳥兒,同森林和野生動物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馬書釗無法容忍,他決定要保護這些可愛的生靈。 當年恰逢孟津黃河濕地保護區成立,馬書釗便從林業局一名干部,變成了保護區一名護鳥員,天天騎上自行車,帶上干糧,拿個喇叭,走村串巷,宣傳護鳥的政策和法律。 剛開始護鳥那幾年,馬書釗平均每年都要制止上百起捕殺鳥類的行為,他甚至還受到過捕獵者的威脅,但他都不為所動。 1997年底,馬朝紅從洛陽回家過春節。那些日子,她天天陪父親到寒冷的黃河邊去觀鳥、護鳥,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看著日漸蒼老的父親,看著生機勃勃的濕地,她忍不住流下了淚水,也真正體會到了父親對鳥兒的熱愛。那一刻,她下定決心,回家陪父親一起觀鳥、護鳥。 1999年,馬朝紅也成了保護區一名護鳥員。隨后的十幾年里,父女倆便常年一起奔波在空曠的黃河濕地,風雨無阻。 濕地生態越來越好,馬書釗的身體卻每況愈下。2014年,他做了股骨頭壞死手術,再加上其他疾病纏身,75歲高齡的馬書釗已沒法再到黃河岸邊觀鳥、護鳥,親近他最牽掛的“濕地精靈”。 守望 繼續走完剩下的路 經過馬朝紅父女倆和當地黃河濕地管理部門十幾年的努力,濕地內捕殺鳥類的行為已經很少見,保護區內共記錄鳥類245種,村民對鳥類的保護意識也逐步提高,救助受傷的鳥兒已成為許多村民的習慣。 雖然捕殺行為越來越少,但其他人類活動對鳥類棲息地的干擾依然不時發生。馬朝紅說,曾有城里人為了尋求刺激,駕駛越野車到濕地內飆車,這對鳥類棲息地是很大的破壞,這類行為比捕獵更加難以制止。 “野生動物最大的天敵就是人類,人進鳥退的局面這些年實際上并未根本扭轉。”馬朝紅說,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只有全社會都形成愛鳥、護鳥的環境保護意識,才能真正改變濕地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日益嚴峻的生存環境。 如今,馬朝紅除了對保護區內鳥類的種類、數量進行觀測、調查外,很大精力還放在了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觀鳥愛好者上,并成立了“河南野鳥會”,舉辦公益宣傳活動,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愛鳥護鳥的隊伍。 鑒于馬朝紅的貢獻,她曾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關注生態貢獻獎,并獲評為“感動洛陽十大人物”。 在孟津的黃河濕地保護區內,許多村民稱她為“黃河女兒”,稱濕地內的鳥類為“你家的鳥兒”。常常有村民開玩笑對她說,你家的灰雁又吃了我家的麥子,你家的鷺鳥又吃了我家魚塘的魚。 濕地的鳥兒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它們并不知道,有一位“守護神”始終在默默守護它們。 馬朝紅說,等父親身體允許了,她會推著父親到黃河岸邊再走走,聽聽鳥兒的鳴叫,告訴父親,剩下的路,她會繼續走下去。 |
相關閱讀:
- [ 02-14]做好生命的守護神 ——光澤縣醫院醫務人員節日堅守崗位小記
- [ 02-14]漳浦后寮邊防所:“電子眼”守護沿海治安
- [ 02-13]均口鎮:“四提升”留住村民健康“守護人”
- [ 02-08]新春走基層:薛哲:堅守崗位 守護生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