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淼) 2月15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的意見》正式授權《四川日報》全文刊發。這是2004年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連續第14年以省委1號文件形式部署“三農”工作。 這份近14000字的《意見》包括5個部分、37條。《意見》指出,當前,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整優化農業產品、產業和經營結構,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不斷提升農業供給效率和競爭力。 《意見》既貫徹中央精神又突出四川特色,政策指向明確,工作舉措務實。如結合四川實際,強調培育“川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和多種新產業新業態;針對有效供給不足,提出發展安全農產品、優質專用農產品、特色個性農產品和功能農產品;明確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等新政策新舉措。 以省委1號文件為藍圖,2017年四川將瞄準哪些板塊,擼起袖子加油種田和脫貧攻堅? 總目標: 2017年,四川將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快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以“四個好”為目標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力推進脫貧攻堅,激發農村各類資源要素潛能,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發展邁上新臺階,實現農林牧漁增加值增長3.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 方向1: 優化產品結構,培育“川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 農產品供給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中之重,如何順應消費者對農產品多元化、高端化、個性化的需求? 四川省委1號文件鮮明提出,必須圍繞培育“川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把“有效提供安全農產品、大力發展優質專用農產品、積極發展特色個性農產品、探索開發功能農產品” 四類農產品作為優化農產品供給的鮮明導向,加強衣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快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供給體系。 四川省委1號文件特別是探索開發功能農產品,抓好四個環節:一是加快制定功能農產品地方標準及認證制度。二是鼓勵農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建立產業聯盟,研究區域性優勢品種及生產規范。三是按照藥食同源的理念,著力培育優質富硒茶、富硒大米和食用菌、薯類、苦養、檸檬、核桃、油撖欖等功能農產品。四是盡快研究出臺具體支持政策,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建設功能農產品示范園區和生產基地,逐步實現普通農產品功能化,功能農產品常態化。 方向2: 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拓展農業供給多種功能 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已成為加快農村發展新動力源們,也是潛在增長點。四川探索較早,發展優勢和空間明顯。 此次,四川省委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創意農業、農村電子商務、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等6大新產業。 文件明確,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出圍繞特色優勢農產品,開展原產地清洗、挑選、榨汁、烘干、保鮮、包裝、貼牌、儲藏等商品化處理和加工,加快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 四川還將支持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業,提出規劃建設農產品產地運輸通道、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推廣 “產地集配+銷地分撥” “電商+冷鏈快遞+智能菜柜”農產品直銷模式,開展國家冷鏈物流發展試點、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示范。 方向3: 強化農業供給物質支撐,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物質支撐,這方面,四川一直歷史欠賬較多,是發展短板。今年,四川省委1號文件繼續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投入重點,不斷加強力度。文件對持續推進農業農村生態、水網、田路網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都進行明確。 文件特別強調加強物質裝備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水產養殖、病蟲防治等機械設備,以水稻、小麥、油菜、馬鈴薯為重點,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點示范。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儲運、農機裝備等基礎設施信息化改造,加快建立全省統一的信息平臺。開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改革試點,擴大農機補貼品種范圍,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購置大中型農機具。、 四川還將加快推進生態建設,明確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啟動實施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態治理工程,積極建設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推進濕地生態補償試點。還明確提出上一輪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期滿后,將符合條件的退耕還生態林納入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 方向4: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在活力 四川已明確,下一步要繼續圍繞改革主攻方向,在重點任務和關鍵環節上實現突破,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動力。此次,文件提出了8個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激活“人地錢”三要素有不少突破。 在人方面,如要求全面推廣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專項改革試點經驗: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允許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落實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各項政策舉措。 在地方面,要求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多種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為土地規模經營的主流模式,探索發展穩定農戶承包杈、經營權股份化的家庭聯產承包股權制。提出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將農產品冷鏈烘干設施、初加工設施、儲藏流通設施等納入農業附屬設施范圍,落實一定比例的新型經營主體輔助設施建設用地;允許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衣房及宅基地等,確保農業農村發展有地可用。 在錢方面,要求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各級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建立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每年投入貧困縣的項目資金達50%以上。在符合條件的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支持農業項目采取PPP模式,支持做大農業政策性擔保公司,全面推廣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等。還明確要采取政府購買、獎勵補助等方式,拓展政府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范圍,探索財政資金支持新型經營主體,以直接獎補為主向貸款貼息、擔保扶持轉變。 方向5: 毫不松懈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以“四個好”為目標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脫貧攻堅是四川小康短板,也是頭等大事,此次文件對今年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作了總體部署,明確要求實現16個貧困縣摘帽、3700 個貧困村退出、105 萬貧困人口脫貧。 文件還明確,對已經脫貧的貧困戶、退出的貧困村、摘帽的貧困縣,分別提出鞏固深化脫貧成果的工作要求。提出全面落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工商資本) 帶動脫貧攻堅支持政策,全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按年度動態調整后的國家扶貧標準實現“兩線合一”,管好用好縣級教育和衛生扶貧救助基金、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扶貧小額信貸分險基金等“四項基金”。 2016年,四川全面啟動“四好村”創建,首批命名1481個省級“四好村”。今年,文件明確全省15%以上的村創建成為省級“四好村”,25%以上的村創建成另市級或縣級 ”四好村”。 |
相關閱讀:
- [ 02-15]【治國理政新實踐·貴州篇】貴陽:汩汩清流潤村民心 扶貧攻堅讓舊貌換新顏
- [ 02-15]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一條根本經驗
- [ 02-13]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底線思維 應對復雜形勢的科學方法
- [ 02-13]泉州 咬定轉型再出發(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理念引領新發展)
- [ 02-10]【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四川省7市將開展城市執法體制改革試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