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這里就是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2月14日上午,記者走進南京市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辦事處,只見一片繁忙,每間辦公室里都堆著幾個大塑料箱子——最近一兩周,整個街道辦大院隨時準備“搬家”,把辦公樓讓給衛生院。 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始建于1968年,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為街道轄區20多萬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去年,南京市啟動龍翔大道(全市“經六緯十”干網中的緯十路)建設,這是打通雨花臺區乃至全市東西聯系,聯接河西新城、南部新城的重要通道。社區衛生中心所在的鐵心橋大街18號,恰地處龍翔大道二期紅線范圍內,搬遷勢在必行。中心主任吳勝利告訴記者,當時區里拿出兩個方案,一是在附近的翠嶺銀河社區異地新建,二是找一個現有場地就近搬遷過渡。 ![]() 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距離街道辦事處盡在咫尺 可兩個方案都有著“先天缺陷”:新建衛生院,至少需要兩三年。社區衛生中心去年門診量達到24.9萬人次,平均每天近700患者就診,一天都等不起;找地方過渡也是說易行難。鐵心橋地處中國(南京)軟件谷核心區,寸土寸金,區里在相距三四公里的鐵心橋南側大周路上找了兩個點備選,都被否定掉。 “社區衛生中心就是要放在老百姓家門口,在當地老百姓看來,鐵心橋南邊都是‘郊區’,何況醫院對場地面積、建筑結構都有硬性要求。”吳勝利說,找來找去,他發現與醫院相鄰不到百米的鐵心橋街道辦事處大院的位置、建筑非常理想,從鐵心橋大街18號到28號,中間只隔了10個門牌號碼。去年10月,吳勝利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通過雨花臺區衛生局向區委、區政府打報告,同時還給鐵心橋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建設發了條短信,希望能幫助“協調”。沒想到,區里和街道方面的反饋“出乎意料”地順利。 “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去年10月到12月,區主要領導先后開了四五個碰頭會,還組織四套班子多次實地察看,最終決定,鐵心橋街道辦事處讓出辦公房,另找地方過渡,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近搬遷。”雨花臺區衛生局局長褚堂琴說。這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當地居民來說,當然是件大好事,但對于鐵心橋街道辦事處的100多名工作人員來說,可謂“煩心事”——街道工作人員中七成以上住附近,平時走路幾分鐘就能上班,而搬到鐵心橋南邊,遠了不說,更何況大家眼巴巴等了多少年,終于等來了地鐵,盼來了今年底寧合城際通車設站,還沒嘗到鮮,這么好的大院就拱手相讓。 “街道歷屆工委都非常重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這塊全國百強的‘金字招牌’不能在我們手上弄砸了。”張建設說,鐵心橋地區人口結構非常特殊,常住人口和外來人口各10萬人左右,其中一半是發展軟件產業集聚的軟件人才,一半是前些年因拆遷安置落戶的相對低收入人群,僅景明佳園一個小區,就安置了南京主城各區2萬多拆遷戶。這兩類人群,對家門口的公共衛生服務要求很高。如果衛生服務中心搬遷不能一步到位,不但影響產業發展環境,更影響穩定。從發展大局看,從街情實際出發,政府大院都必須“讓出來”。還有一個大背景是,由于歷史原因,雨花臺區是目前南京主城中唯一一個沒有三甲醫院的區。正因資源稀缺,所以倍加“珍視”。為此,街道多次開會統一思想:政府大院遠一點只影響100多號人,社區衛生中心涉及千家萬戶,一定要留在老百姓家門口。 14日,記者來到鐵心橋南的大周路,路南邊一棟四層建筑正在緊張地裝修掃尾,這里原來是一家搬遷走的工業企業用房,再過一兩周,鐵心橋街道辦事處就將整體搬遷到此。“原來大院辦公面積有7500平方米,這里只有5000平方米,面積小了不少,辦公房使用將更加緊湊。”街道黨政辦主任夏紅亮介紹,將選在周末時間統一搬家,盡量不影響居民辦事。原來的辦公家具,能用的全部搬過來繼續用。 “這次搬家不但沒‘傷筋動骨’,反而是‘轉型升級’!”吳勝利喜出望外地說,搬到政府大院后,衛生院面積由原來的4600平方米擴大將近一倍,計劃將病床擴展到75張,設全科和康復兩個病區,還將引進心臟彩超、CT等新設備,開展家庭醫生預約式門診服務,給居民帶來更大便利、更好服務。 |
相關閱讀:
- [ 02-15]【治國理政新實踐·貴州篇】貴陽:汩汩清流潤村民心 扶貧攻堅讓舊貌換新顏
- [ 02-15]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一條根本經驗
- [ 02-13]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底線思維 應對復雜形勢的科學方法
- [ 02-13]泉州 咬定轉型再出發(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理念引領新發展)
- [ 02-10]【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四川省7市將開展城市執法體制改革試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