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正在采摘球蓋菇。 本報記者 陳村銘攝 小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能夠賣到國外,記者近段時間發現,我市不少小企業十分忙碌,企業老板和管理人員也忙著開拓市場,帶領村民奔富路。 2月14日上午,嘉陵區大通鎮閻王溝村一家公司里,工人們正在忙著生產。在光學部生產車間,望遠鏡鏡片正源源不斷地下線;在裝備部生產車間,望遠鏡鏡片被組裝成望遠鏡。“今年生產形勢好,開年后新增了10名工人,現在公司有80名工人。”該公司總經理任小鳳說。 當天,在公司上班的陳會領到了今年1月份的工資,4600元。陳會是閻王溝村人,該望遠鏡生產公司在村里落戶后,她就進了公司,工資從開始的每個月3000元左右,增加到現在的每個月4500至5000元。這家公司有80余名工人,全部來自本村和鄰村。閻王溝村50歲的陳賢能和妻子趙桂芳都在公司上班,兩口子一個月收入有5500元左右。 “我們這把年齡,外出打工工作不好找,如今在家門口上班,不僅有了收入,還照顧了孫兒。”陳賢能說。 “別小看了咱們小企業,我們的產品一半以上賣到了國外。”任小鳳自豪地說。 2015年,在嘉陵區農業綜合開發辦、大通鎮的招引下,任小鳳和另外兩名合作伙伴來到大通鎮閻王溝村辦企業,企業雖小,但產品遠銷到了澳大利亞、意大利、美國等地。任小鳳算了一筆賬,公司2015年的產值達到了1000余萬元,其中一半出口,一半靠網上和實體店銷售。任小鳳說,今年力爭實現產值翻番,超過2000萬元,帶領村民一起奔康致富。 2月14日,在高坪區東觀鎮荒草堰村的食用菌專業種植合作社里,10余名村民正在采摘球蓋菇。在合作社的球蓋菇初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將采摘回來的球蓋菇洗凈、打包。 “現在氣溫偏低,每天可采摘球蓋菇2000至3000公斤,等氣溫升高時,每天可采摘球蓋菇5000公斤以上。”該合作社負責人趙麗君說。 去年,東觀鎮引進業主趙麗君在荒草堰村流轉土地150畝,種植球蓋菇。東觀鎮鎮長劉國軍介紹,每年9月份稻谷收割后,立即開始種植球蓋菇,第二年5月份球蓋菇收割完成后,又立即種植水稻,提升了土地的綜合效益。 該食用菌專業種植合作社常年有40至50名當地村民務工,平均月工資在1500元左右。因為平時干活認真負責,今年70歲的村民陸大成在合作社當上了管理人員,月工資1800元。他的老伴兒在合作社采菇洗菇,一個月收入1500元,家里的3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每年租金810元,老兩口一年的收入達4萬多元。 “合作社生產出來的球蓋菇,90%以上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剩余的主要銷往我國的香港、澳門。”趙麗君打開市場的訣竅是,合作社生產的球蓋菇不打藥、不施肥,是純綠色產品。 趙麗君今年也躊躇滿志,她計劃組織發動更多的村民種植球蓋菇,合作社提供種植技術和菌種,并以合同價回收。(南充日報記者 李奎 實習生曹欣) |
相關閱讀:
- [ 02-17]【網絡媒體走轉改】亮劍頑疾 醫械“智造”書寫中國驕傲
- [ 02-15]【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春走基層:大別山深處的“最美扶貧路”
- [ 02-15]【網絡媒體走轉改】貴陽BRT全景VR地圖上線
- [ 02-15]【網絡媒體走轉改】廣漢友誼村的改革 3000余名村民成股民
- [ 02-15]【網絡媒體走轉改】看天生產有了精準導航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