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外資退出中國論武斷 中國仍是全球投資熱土
2017-02-17 14:06:57??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房小奇 我來說兩句 |
最近,不時有媒體拋出“外資退出中國”的報道,引起廣泛熱議。但是,這些言論缺乏數據基礎,與實際情況存在很大差距,不僅引起了不必要的誤會,而且對我國市場運行和政策制定也造成了干擾。實際上,我國仍然是全球投資的熱土。 從外資構成看,占據主體地位的外商直接投資依然保持增長勢頭。目前,我國吸收的外資主要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其中,直接投資看重長期回報,在我國所吸收外資中的比例超過95%,占據主體地位;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屬于間接投資,相比之下更看重短期利益,投機色彩較濃,但占比很小。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10年—2015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從1057.4億美元增至1262.7億美元,保持平緩上升態勢。2016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1260億美元,新設立外資企業2.7萬多家。這充分說明,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正是基于這一點,看重長期回報、占據我國所吸收外資主體地位的外商直接投資依然保持增長勢頭。 從外資來源看,主要外資來源國家和地區依然保持對華投資熱情。根據商務部的統計,近年來中國大陸前10位的外資來源地基本保持穩定,主要包括新加坡、韓國、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和我國港澳臺地區等,這些國家和地區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占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比例在90%以上。“十二五”時期,來自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金額從1062.8億美元增加到1186.3億美元。特別值得指出的是,2016年,韓國、美國、德國、英國和澳門地區對我國實際投入外資規模分別增長了17.6%、47.9%、73.7%、104.6%和291.0%。 從全球直接投資流動看,我國依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之一。從直接投資流入看,聯合國貿發會統計顯示,2012年—2015年,流入我國的外資從1211億美元增加到1356億美元,呈平穩上升的態勢。與同是全球熱門投資目的地的東南亞相比,我國外資流入增速高于其整體表現;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吸收外資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都更強。從直接投資流出看,2012年—2015年,“亞洲四小龍”和主要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增速呈大幅波動的狀態,增幅最高超過160%、最低時接近-56%。這些國家和地區是我國的主要外資來源地,與其對外投資增速相比,我國吸收外資的增速依然保持在合理區間。 綜上所述,我國仍然是全球投資熱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程度逐步下降;產業結構加速轉型升級,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變;相關政策支撐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外資和外貿政策也有相應調整。在這一過程中,外資進入和退出都是正常的。我國經濟質量不斷提高,必定會帶動外資結構發生相應改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外資流入不發生“騰挪”是不現實的。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可以預計,伴隨著部分低端外資的退出,將會有更大規模的中高端外資進入。 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仍然處于深度調整期,直接投資的空間分布將發生很大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特別關注三方面因素:一是全球經濟低迷在整體上對直接投資的流入和流出造成了負面沖擊,這一沖擊在短期內還無法完全消除;二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的趨勢,影響到直接投資在全球的流動;三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政策的不對稱性發展,加劇了發達國家資本回流,壓縮了發展中國家的外資利用空間。上述因素既不利于全球經濟增長,又對我國引進外資和外貿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在繼續為外資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讓經濟全球化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羅長遠 作者為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
相關閱讀:
- [ 02-16]商務部:1月我國吸收外資同比下降9.2%
- [ 01-25]外資備案制全面實施四個月:投資更便利 外企很滿意
- [ 01-24]技術不是大問題 口罩生意為何被外資品牌搶走
- [ 01-16]中國市場值得外資“深耕” 未來機會將更多
- [ 01-24]技術不是大問題 口罩生意為何多被外資品牌搶走?
- [ 12-28]商務部預計今年我國吸收外資約7850億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