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團結奮斗圓夢中國的強大力量——寫在習近平總書記“2·19”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
2017-02-18 13:49:38??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周冬 王祥楠 |
分享到:
|
適應發展新趨勢,構筑媒體新版圖——一年來各新聞單位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積極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2017年一開年,新華社微紀錄片欄目《國家相冊》推出“新年特別奉獻”節目《心中的牽掛》,以習近平總書記感人至深的話語貫穿,用12分鐘時間,恢弘而細膩地講述了黨與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的血肉關系。該片瀏覽量累計超過2億人次,被網友稱為開年的“暖心之作”。 “為新聞媒體轉型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樹立了標桿。”新華社接連推出融媒體產品,受到業內高度關注。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2014年,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又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 一年來,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按照中央要求,以全新理念完善頂層設計,以技術進步拓寬報道途徑,以內容創新贏得發展優勢,繪就了媒體深度融合的新版圖—— 隨著全媒體新聞大廳的啟用,人民日報進一步完善“中央廚房”運行機制,推動建立“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樣生成、分眾傳播、系統支撐”的全媒體生產流程,加快報社融合發展從“物理捆綁”向“化學反應”質變。 新華社強化內容創新,推出的《四個全面》《紅色氣質》《新華社特約記者太空日記》等一批“現象級”融媒體報道產品,網絡瀏覽量均數以億計,美聯社等西方主流媒體紛紛轉載或引用;率先啟用直播態產品“現場新聞”,引領了新聞業態重大變革。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立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統籌全臺融媒體內容生產,初步形成全臺“7×24小時”聯合作戰的協調機制,實現了傳播渠道的全能化和生產布局的合理化;將無人機設備、客戶端視頻直播等引入日常報道,融合應急報道模式日臻完善。 中央電視臺創新思維和載體手段,涌現出大數據服務、VR視頻、網絡直播、虛擬坐席、實時彈幕等多種融合互動形式,進一步強化產品意識、用戶意識、服務意識和互動意識,打造“智慧融媒體”宣傳矩陣。 “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特征更加明顯,傳媒業不斷探索,深入轉型,在內容、技術、渠道、管理等多方面深度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廣度拓寬、速度加快、力度增強。”唐緒軍說。 以融合發展為突破口,各新聞媒體著力適應受眾需求、創新方法手段,把握時度效、提升影響力,推進網上網下不同平臺優勢疊加互補,一個擁有較強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主流新聞媒體矩陣正在時代變革中“破繭而出”。 講述更動聽的中國故事,發出更響亮的中國聲音——一年來各新聞單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不斷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2016年歲末,隨著啟動鍵按下,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正式開播,以6個電視頻道、3個海外分臺、1個視頻通訊社和新媒體集群的龐大陣容,致力于打造全新“外宣旗艦”媒體,搭建世界輿論的“中國平臺”。 俄羅斯漢語翻譯協會負責人基里爾·巴特金認為,一個多彩、美麗的中國將更加清晰地展現在全世界面前。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 中國日報把“國際范兒”和“中國味兒”相結合,從時度效著力,堅持大手筆運用視覺元素,通過對照片、文字、圖表、漫畫、聯版創意等視覺元素綜合運用,突出版面視覺沖擊力,努力增強傳播針對性有效性。 “國際傳播能力是一種軟實力。”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君超說,一年來,中央和地方媒體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更加有效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 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 2016年金秋9月,世界舞臺的燈光聚焦杭州,這里也成了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窗口。 “聯接中外、溝通世界”——G20杭州峰會期間,中央各主要媒體積極探索國際傳播建設新思路新手段,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傳播中國形象,讓主場國際活動報道成為對外傳播的陣地,始終主導并引領著輿論走向。 面對復雜的國內外輿論環境,新華社主動設置議題,獨家專訪普京,策劃推進南海仲裁案、“安倍經濟學”破產、福島核泄漏“后遺癥”等報道;經濟日報回擊“唱衰中國經濟”論調,策劃推出“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平穩開局看亮點”等專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搶抓專項報道主動權,策劃推出“絲路名人中國行”“兩岸新發現”“中國人權紀實”等品牌采訪報道活動…… 一年來,中央主要媒體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充分闡明我立場主張,在國際輿論斗爭中實現話語突圍。 2017年新年伊始,中國外交再啟新篇。 在世界經濟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動的背景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瑞士,從阿爾卑斯山小鎮達沃斯到千年古城洛桑再到“國際會議之都”日內瓦,世界媒體的目光一路追隨。 在這場新聞競爭中,中央主要媒體突出訪問重點、精心設置議題,用一篇篇文字、一幅幅照片、一個個鏡頭,展現了中國的天下情懷和大國擔當。海外媒體由衷感嘆:世界輿論主導權正向中國同行手中轉移。 在輿論環境、媒體態勢、傳播手段深刻變化的今天,中國的新聞人鏗鏘前行,不斷構建新格局、涵養新能力、搶占新陣地,厚植發展優勢,彰顯生機活力,向全世界發出更響亮的中國聲音。 為人民抒懷,為時代放歌——一年來,廣大新聞工作者緊跟時代步伐,牢記職責使命,增強業務能力,轉變作風文風,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新聞作品 大年三十,河南省濮陽市社會福利院13歲殘疾女孩濮民蘭那純真的眼神,讓河南商報記者李恒難以忘懷。 每逢春節,河南商報都會給記者留“作業”——寫一篇返鄉手記。今年除夕,李恒將手中的筆定格在與福利院里97個孩子一起吃年夜飯的幸福瞬間。 “當記者這些年,看遍人情冷暖,最感動我的,永遠在群眾中。我要追隨他們,一路向前。”李恒說。 在今年全國新聞戰線開展的“新春走基層”活動中,廣大新聞工作者堅持百姓情懷、人民本色,把實踐和基層當作最好的課堂,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的要求。 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如何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 新華社記者孫鐵翔還清楚記得,去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新華社考察時,他向總書記匯報了自己在河北正定塔元莊村“走基層”的情況。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基層干部要接地氣,記者調研也要接地氣。” 去年7月,頂著炎炎烈日,孫鐵翔踏上重訪塔元莊村之路,映入他眼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一個曾負債累累的窮村,如今已發展成為富裕村、文明村。 在路上,心中才有時代;在基層,心中才有群眾;在現場,心中才有感動。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他們背起行囊,沿著紅軍的足跡,感受長征的雄渾與艱辛;抗洪關鍵階段,他們深入一線,頂風冒雨,挖掘搶險救災中涌現出的感人故事和先進典型;春運期間,他們把鏡頭對準億萬返鄉農民工,關注最真實的底層群眾…… 從業30余年,光明日報記者唐湘岳在同事們眼中始終是“一頭汗兩腿泥”“能講好故事”的記者。去年底,他榮獲了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 “總書記要求我們,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回想我采寫的很多普通人的故事之所以能獲認可,無不來源于這份囑托。”唐湘岳說。 群眾在哪里,基層就在哪里,新時代的故事就在哪里。 新華社播發的《羊小平砸缸》《鐵騎千里返鄉記》等稿件,滌蕩著人民情懷,傳遞著百姓聲音;中央電視臺推出的《誰不說俺家鄉好》《為誰辛苦為誰忙》《厲害了 我的國》等新聞報道,沾著泥土氣息,走進群眾心坎;經濟日報社春運期間開設的“值班站長日記”,鮮活生動、溫暖人心……牢記總書記的教誨,廣大新聞工作者發出一篇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佳作。 記者,記錄歷史者。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曾經見證了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見證了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見證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時期。 今天,身處新的偉大時代,肩負新的崇高使命,新聞輿論工作者要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手中如椽之筆忠實記錄歷史、縱情謳歌時代,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圓夢中國凝聚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參與采寫:雙瑞) |
相關閱讀:
- [ 02-18]習近平對僑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李克強作出批示
- [ 02-17]習近平就巴基斯坦發生重大恐怖襲擊事件向巴總統致慰問電
- [ 02-17]習近平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工作座談會
- [ 02-17]新華社評論員: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寫在習近平總書記“2·19”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
- [ 02-17]福建省知識產權局召開中心組學習擴大會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近期重要講話精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