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2.19”講話一周年,人民日報發重磅文章
2017-02-18 20:59:23??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黃麗紅 王祥楠 |
分享到:
|
微電影《紅色氣質》截圖 用好創新引擎—— 優勢向互聯網拓展,資源向移動端匯聚 一位白發蒼蒼的耄耋老人——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女兒瞿獨伊,滿懷深情地用俄語唱起《國際歌》。這是去年“七一”前夕,新華社制作的一部微電影《紅色氣質》中的一個感人畫面。這部微電影,被3000多家網站和客戶端轉載,網上瀏覽量突破2億人次。 “全媒體傳播已經進入移動優先的新階段,創新是最重要的引擎,創意是最稀缺的資源。我們的新聞報道有沒有影響力,能不能傳得開,靠的是創新,比的是創意。”參與《紅色氣質》等融媒體產品制作的新華社記者李柯勇深有感觸。 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從紀念建黨95周年,到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從景色宜人的西子湖畔,到風光旖旎的達沃斯小鎮……各大媒體亮絕活、出奇招,報網端微百花齊放,文圖音視爭奇斗艷,無人機航拍、VR/AR技術、人工智能等“十八般兵器”一齊上陣、競相發力,創新傳播、融合傳播、全媒傳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 今年1月,人民日報社全媒體新聞大廳正式啟用,與此相配套的“中央廚房”運行制度也在加緊完善。其中兩項重大改革舉措引人注目:一是實行采編分開,二是統籌采訪力量。一“分”一“合”,采編資源盤活了,內容技術疊加了,全媒生產提速了,黨報傳播優勢在互聯網和移動端形成了新的高地。人民日報20個采編部門的109名編輯記者,按照“跨部門組建,興趣化組合,項目制施工”原則,成立了21個融媒體工作室,實施資源嫁接,組織跨界生產,去年11月以來,為人民日報的報網端微提供融新聞產品300多篇。 光明日報客戶端的下載量去年底增加到4300多萬,國內首個人工智能新聞信息服務平臺“光明小明”也開始通過客戶端提供服務。湖北廣播電視臺打造融媒體平臺——“長江云”,在去年湖北發生罕見汛情時完成了8229分鐘的電視直播,創作的沙畫《不忘初心砥柱中流》總點擊量超2億次。 從主題宣傳到重大戰役,從典型宣傳到突發事件,各媒體把新聞現場變為融合報道的競技場,“對著鏡頭能講,拿起話筒能說,舉起手機能拍”的全媒體記者越來越多。 去年G20峰會期間,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共推出各類稿件2萬余篇,客戶端推出的視頻《期盼G20,精彩浙江與你一起倒數》,短短一天點擊量突破600萬。西藏日報建起包括3個網站、1個政府網群、2個手機報在內的新媒體矩陣。今年,西藏日報多功能音視頻演播室與藏文編輯部、新媒體中心平臺、“中央廚房”建設也將全面啟動。 融合發展,關鍵是改革新聞生產的體制機制,再造策采編發的運行流程,激活創新創造的無限潛能。 解放日報社進行了3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改革,將全部采訪力量轉入新媒體產品“上海觀察”,在考核制度上突出“優勞優得”導向,激活生產力,激發創造力。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在國內率先推出并實施“南方名記者培育工程”,著力培養具有新媒體采編運營能力的帶頭人,通過組建工作室,推出多篇有影響力的融媒體產品。 從局部實踐到頂層設計,從多點突破到整體推進,從報道創新到制度創新,各媒體闖關奪隘、換擋提速,正在向深度融合、全面轉型、一體化發展的方向加速推進。 中國國際電視臺開播儀式 講好中國故事—— 提高中國聲音“分貝”,刷新中國形象“顏值” 2016年底,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正式開播,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國國際電視臺包括6個電視頻道、3個海外分臺、1個視頻通訊社和新媒體集群。在全球建立幾十個駐外記者站(分臺),居國際電視媒體前列。 “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這就需要我們密切跟蹤前沿技術,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接地氣加專業表達才能實現有效傳播。”現場聆聽了總書記重要講話的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康輝介紹,在G20杭州峰會報道中,中央電視臺的視頻新聞素材和提供的公共信號,被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335家境外電視機構采用7579次,創下了外媒采用數量的新紀錄。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但在國際傳播中卻存在“落差”,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迫切需要提升。 人民日報首創外媒定制推送外宣方式,2016年向國際主流媒體定制推送700余篇原創作品,翻譯成20多個語種,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家重要媒體落地8000多次;海外版在實現首次擴版和全球改彩的基礎上,大力拓展海外合作,綜合發行數量實現翻番,突破百萬份;人民網加強本土化網站建設,外文原創稿件海外落地超7萬條;環球時報社論被外媒轉載1.6萬余次。 新華社增強對外供稿能力,2016年日均對外發稿量增加至4500條,有100多篇國際評論被西方主流媒體采用,被引用的稿件數量居五大通訊社首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遍布全球的100多家本土化整頻率電臺,每天用47種語言播出近3000小時節目,覆蓋50多個國家的首都或主要城市約5億人口。 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中國日報推出“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系列報道,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推出《這個英國小哥自拍了一段萌萌噠視頻解讀兩會》,全網播放量超過320萬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跨國采訪《“一帶一路”新發現》,多角度展現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的新舉措、新進展,先后播出近30期節目。 2016年,中國記協邀請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等31個國家的38個新聞代表團來華訪問,展現“中國道路”的實踐和成就。中國記協還接待了法國網絡“大V”代表團來華交流訪問,訪問團成員通過新媒體平臺發表見聞和體驗,其中一篇視頻播客點擊量超過220萬,在中法兩國網民中引發熱烈反響。 借筒發聲,借臺唱戲,各大媒體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以及各種國際交流場合,提高中國聲音“分貝”,刷新中國形象“顏值”,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截至目前,人民日報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賬號粉絲數突破3500萬,粉絲數居全球報紙類媒體第一位,互動率居世界媒體首位;新華社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總粉絲量超過2300萬,日均互動瀏覽量突破2000萬次;中央電視臺在全球12大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運營23個官方賬號,總粉絲量逾5000萬,總閱讀量超過192億。 2016年7月,人民日報社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邀請來自10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12家外國主流媒體負責人出席,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主流媒體主辦的規模最大、參與國家最廣、參會媒體最多、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全球媒體峰會。2016年4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承辦首次在國內舉辦的2016亞洲廣播大會,與英國廣播公司、歐洲廣播聯盟等開啟實質性交流合作。 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這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責任越大,任務越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只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指引,牢記48字職責使命,就一定能夠不負歷史重托,勇立時代潮頭,成為傳播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的主力軍,成為弘揚天地正氣、凝聚社會共識的主力軍,成為有效引領輿論、提升中國形象的主力軍。 |
相關閱讀:
- [ 02-17]習近平就巴基斯坦發生重大恐怖襲擊事件向巴總統致慰問電
- [ 02-17]習近平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工作座談會
- [ 02-17]習近平對僑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李克強作出批示
- [ 02-16]習近平為何要對領導干部設立“對表單”?
- [ 02-16]習近平4次研討班講話涵蓋“四個全面”
- [ 02-15]習近平開年首次“黨課”:抓住“關鍵少數” 深化全面從嚴治黨
- [ 02-15]習近平告訴“關鍵少數”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 [ 02-14]習近平4次研討班講話涵蓋“四個全面”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