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后,寒假將盡,家住華北某市的賈女士才松了一口氣:“孩子的家庭作業終于做完了!”女兒在一所重點小學讀三年級,一項作業是“讀《時事畫報》電子書,總結三件大事”,“找了半天發現這是清末的報紙,里頭是政治漫畫,還用了廣東方言。”賈女士說,“別說孩子,家長讀起來也費勁。” 素質教育被倡導多年,很多學校特別是重點學校告別了“題山文海”,轉為“個性十足”,一方面的確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另一方面,一些學校家庭作業劍走偏鋒、忽略孩子實際的情況并不鮮見,家庭作業漸漸成為“家長”作業。 微信作業煩惱多 “解得了方程,教得了幾何,小學一年級的家庭作業卻不會做。”云南某高中數學老師施先生說起兒子的作業,直呼“太難了”! 難住施先生的多是手工作業。“有次老師要求用廢舊塑料瓶制作一輛會動的小汽車,后來還讓用一副撲克牌做一件衣服。”施先生說,“說是讓家長配合著孩子完成,可是這樣的作業難度太大,最后就成了家長做,孩子根本無法參與。” 即使是作業簡單,也少不了煩惱。賈女士曾幫女兒一起畫手抄報,被老師表揚后貼在班級墻上,第二次讓女兒自己畫,結果做得不太好,沒有被表揚,孩子就傷心了。 如今,還有一種作業叫“微信作業”,一些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在班級微信群里“打卡”交作業。“讀拼音、背單詞、說感受等等,都能被布置成微信作業。每天都要給孩子錄制語音和視頻。”談起“微信作業”,家住北京的文女士不免有些無奈,“群里每天都會刷屏。看到別的孩子早早完成作業,手慢的學生怕被批評只能求助家長。” 課業超前成負擔 賈女士記得,孩子剛上一年級后的第一個周末,老師留的作業是“小小啄木鳥”——從書報雜志或路牌標語中尋找錯別字,然后拍照打印。 “孩子字還不認識多少,更別提要找錯別字。”整整兩天,賈女士四處搜尋,好不容易發現一家收廢品的門面公告上有個錯別字,如獲至寶地拍下來,才交上了作業。 她說,學校要求“前置性學習”,比如語文,每篇課文講之前就要孩子先掌握字詞、抄寫佳句、組詞造句、歸納中心思想……孩子不會,輔導重任自然都落在了家長肩上,這樣各科的要求加起來,作業常常要做到晚上10點鐘以后。為了不讓孩子過于勞累,過難的作業只好家長代勞。 “現在縮短了在校時間,實際上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只教個大概,重頭戲都留在家庭作業里,需要家長來輔導孩子完成。”山東的楊老師也有切身體會。 關系錯位需警醒 “我們也有苦衷。”云南省昆明市某幼兒園的鄒老師對記者說,“布置手工作業的初衷是鍛煉孩子的創新和動手能力,促進孩子與家長間的感情,家長自己包攬,雖然又快又好,卻失去了作業的意義。” “有些家長比賽似的去完成孩子作業,看到那么精美的作品,我也不知道應該表揚還是批評。”鄒老師說,“孩子的作業千萬不能越俎代庖,多鼓勵、多示范,讓孩子自己完成。” “每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那個年齡能承受的作業。”賈女士說,希望學校能少點“超前意識”,讓孩子做作業能學在其中、享受其中。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素質教育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首先要發揮好課堂的作用、承擔好教師的角色。將教育的責任以作業的形式轉嫁給家長,是一種關系錯位。學校應加強與家長、學生之間的溝通,別讓家庭作業成了無意義的負擔。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19日 01 版) |
相關閱讀:
- [ 03-18]男子“特殊功課”:千里之外監督留守外甥家庭作業
- [ 02-14]部分家庭作業超出兒童能力爸媽代勞 吐槽:家長作業
- [ 12-23]孩子成主角的家庭作業才有價值
- [ 10-31]教育部擬取消家庭作業,你支持取消嗎?
- [ 10-29]孩子的家庭作業要適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