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女士接收采訪,稱女兒小卞將自己卡上的25萬元錢打賞給了男主播,自己的銀行卡每天都有兩三次交易,最多的一次達到9500元。 說到這25萬元是自己這么多年的全部存款時,孫女士忍不住流下了淚水。 孫女士13歲的女兒小卞受訪,她說,男主播唱一首歌,就支持他1萬K幣(1000元錢)。 小卞打賞的網絡男主播“楊光” 【13歲少女花父母25萬積蓄打賞男主播】近日,家住上海的孫女士發現自己銀行卡上25萬元血汗錢“不翼而飛”。再三追問,13歲女兒小卞承認自己偷用家長手機,打賞給了網絡男主播。每次匯款成功后,小卞都會將短信刪除。小卞父母都是外來務工人員,每人每月收入不到5000元… 詳細報道: 25萬元能花多久?家住上海的13歲女孩小卞只“撐”了兩個月!近日,以學習為由,小卞用媽媽手機偷偷給自己喜歡的網絡主播打賞,兩個月就花了25萬元。 25萬元巨款不翼而飛 大年初三(1月30日),家住上海的孫女士打開微信支付功能,卻突然發現自己微信錢包中少了2萬元。一開始孫女士以為是自己手機遭到黑客攻擊,錢被盜刷。誰知一查微信支付綁定的銀行卡余額才驚覺,自己的25萬元血汗錢竟然也“不翼而飛”了! 孫女士立刻找到自己微信支付的支出明細,發現從2016年12月25日開始,自己的錢就陸續通過微信支付的方式轉給了“騰訊公司”。 孫女士給記者曬的支付賬單 通過孫女士曬出的微信支付明細,收款方也明確標寫“騰訊公司”,且平均每天都有兩三次的交易,最多甚至能達到五次。每次支出的數額不等,最多一次數額竟達到9500元,支出最少的金額也有121元。 打賞主播13歲女兒兩月敗光25萬元 錢為什么會莫名其妙的轉給“騰訊公司”?孫女士夫婦百思不得其解。而13歲女兒的反常表現,讓孫女士開始把懷疑的目光轉向女兒身上。 在父母的追問之下,13歲的小卞最后不得不承認是自己偷用家長的手機,并通過騰訊《全民K歌》APP購買了大量“K幣”打賞給一位名叫“楊光”的男主播,同時也在該男主播的QQ粉絲群中撒了多個紅包。然而被問及自己到底給這位男主播打賞了多少錢時,小卞則表示已經記不清了。 截圖左側為主播“楊光”,當時他正在與別人連麥PK 25萬元巨款就這么被女兒悄無聲息地打賞給了主播,這讓孫女士怎么也無法理解。 孫女士告訴記者:“兩個多月,我沒有收到任何銀行的短信提示,可能是被孩子給刪了。”孫女士甚至猜測,是這名叫“楊光”的主播偷偷告訴自己的女兒怎么“瞞天過海”的,不然孩子怎么可能知道要這么做,她還那么小。 事情發生后,孫女士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希望坐下來和孩子平靜地聊聊,可孩子的態度讓孫女士很不是滋味:“孩子現在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了,但是到現在她也不愿意跟我說她是什么時候認識這個主播的,之前他們到底聊了什么內容?是誰讓她打賞的?” 孫女士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課余時間會玩手機,她覺得這是學習之外的放松娛樂便沒有禁止,卻沒想到孩子用自己的血汗錢在“瘋狂”打賞男主播。 記者調查:“師徒關系” 當面索要打賞 記者打開了騰訊《全民K歌》APP,發現這是一個以唱歌為主要內容的直播軟件。兩位主播還可以進行“連麥PK”,輸掉的一位主播會受到一定的懲罰,所以這也促使了主播之間“拼粉絲”、“拼K幣”的較量。 主播“楊光”與小卞的聊天記錄 記者在《全民K歌》APP中找到了這位男主播“楊光”。這名男主播平時直播的內容主要以唱歌為主,總共有70多萬粉絲,記者在APP欄目左側的“貢獻榜”中還看到了小卞的名字。記者發現“楊光”時他正在直播,甚至在直播中直接開口向自己的粉絲索要各種禮物。 聊天中“楊光”直接要求小卞打賞 記者了解發現,網名為“楊光”的男主播與小卞是虛擬的“師徒關系”。然而這種師徒關系卻不是空喊一句“師父”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送兩架“飛機”。一架“飛機”需要花費6666“K幣”,也就是666.6元,那么這兩架“飛機”就要花費1300多元。 通過孫女士發給記者的聊天記錄來看,“楊光”經常讓小卞“補刀”自己的新歌,也就是要求小卞給自己發“K幣”,甚至一次開口要兩萬。 據統計,小卞在男主播“楊光”身上共花費人民幣21萬余元,同時也在他的QQ粉絲群中發了4萬余元的紅包,總共花費25萬多元。 家長報案巨款索要成難題 據了解,孫女士和丈夫并沒有給小卞每月定額的零花錢,而是小卞缺錢就會找家長要,但并未出現一些過分的要求。孫女士表示:“孩子一直和我們生活在一起,而且平時也比較聽話懂事。我們雖然工作較忙,但可以說對孩子的關心從來都沒有忽略,發生了這樣的事情讓我們很震驚。” 面對消失的25萬元,孫女士夫婦也一籌莫展,最終決定報警。 記者從上海市松江分局泗涇派出所獲悉,小卞及母親確實于2017年2月3日前往該派出所報案。 后經民警了解,報警人小卞在“全民K歌”直播平臺是主動送禮物給男主播的,期間并未發生任何詐騙行為,所以公安機關并未受理此案。此外,泗涇派出所民警也表示,他們受理的案件中網絡和電信詐騙比較多,但是在平臺上打賞的方式并不多見。 不構成詐騙,公安機關沒有辦法受理,25萬元巨款到底能不能追回成了一個大難題。 律師支招:可做無效認定 今天下午,記者就此事咨詢了北京市高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洪濤。鄭洪濤認為這類事件的確不構成刑事案件,而是一種自愿的民事行為,應通過民事途徑進行解決。 此外,鄭洪濤還向記者解釋,由于小卞未滿16周歲,仍屬于限制行為能力人,其行為現在遠超過自己的認知,可以通過法律做無效認定。從法律角度來講,類似事件一旦發生,未成年人未經父母許可所進行的大額消費是可以追回的。 小卞的父母作為監護人,是可以認定小卞這種打賞花錢的行為為“無效”,以此追回這筆“巨款”。不僅是小卞這種“打賞”的錢可以追回,鄭洪濤律師稱,任何未經所有權人認可進行的大額消費,所有權人完全可以不認可、不追認這種民事行為。 鄭洪濤同時還強調,對于未成年人的金錢管理,家長應盡到自己的監護職責。例如,大額錢財、銀行卡密碼、微信支付密碼等,盡量不給孩子掌控的機會。 偷偷花了爸媽血汗錢的熊孩子還真不少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未成年人偷偷用父母的錢打賞主播的行為還真不少見。 2016年4月8日,福建省12歲的男孩小林(化名),為討自己喜歡的主播開心,偷拿母親手機充錢購買昂貴的虛擬物品送給主播,一個月花了近3萬元。直播平臺經過核實,確認小林的賬號最近有相應購買記錄,便將全款退還。 無獨有偶,2016年10月7日至11月27日,浙江麗水14歲的男孩小明(化名)打賞5名游戲主播為其代玩手機游戲,共計花費3萬余元,直至刷到儲蓄卡只剩下一毛五才停手。小明稱,父母上班忙,根本沒時間管他,所以他經常只能一個人玩,“只有游戲才能讓我快樂。” 專家建議:父母應為孩子營造健康成長空間 就大量出現在未成年人身上的這種行為,記者聯系到了天津體育學院心理學教授戴群。 戴群表示,孩子的行為屬于追星行為,在網絡大時代背景下出現這種行為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父母的原因,如果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或者家庭氛圍不好,孩子就會出現這種超出常理的行為。其次現在的孩子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可以通過網絡實現,網紅有令人羨慕的外表或者才藝,通過打賞禮物能夠得到網紅的噓寒問暖、直接地互動……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獲得感和滿足感,而孩子可以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打賞那么多錢,父母必然疏于管理和關心。 戴群告訴記者,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指導或嚴厲的批評,而是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并且要用實際行動去關愛孩子。戴群說,每個人生下來都離不開人情關系,父母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等,都是生活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作為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實際情況,用實際行動適度的關愛孩子,不能過于嚴厲,也不能過去放松,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 |
相關閱讀:
- [ 02-13]“野蠻生長”的網絡直播 暗藏哪些“漩渦”?
- [ 02-09]網絡直播大行其道:狂歡還是泡沫?
- [ 02-08]網絡直播不可無度“狂歡”
- [ 02-08]人民日報談網絡直播亂象:網民的舉報渠道需更加暢通
- [ 01-03]新年第一天 2232萬網友參與正能量網絡直播
- [ 12-30]國家網信辦等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 大力整治網絡直播亂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