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 “外資撤離潮”觀點有失偏頗 危言聳聽 徐駿作(新華社發) 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部長高虎城介紹了商貿領域相關情況并就熱點問題答記者問。據了解,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中國實體經濟流通成本有所降低,消費活力更加強勁,外商投資結構優化,對外貿易回穩向好,實現了“十三五”時期的良好開局。2017年,中國將進一步推動消費加快升級,促進外貿繼續回穩向好,穩定利用外資,引導對外投資健康有序發展,從而推動中國開放型經濟“更上一層樓”。 消費體現“五個轉變” 一個經濟體的開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自身消費市場的活力。 從支持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城市物流配送網絡建設,到發展農村電商實現精準扶貧,再到努力提升流通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中國可謂下足了工夫。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商貿流通業實現增加值9.6萬億元,增長6.8%;全年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6%,比上年提升了4.9個百分點。可見,中國經濟中的消費動力日漸增強。 高虎城表示,中國消費主要體現為“五個轉變”:一是消費需求由滿足日常需求向追求品質轉變;二是消費方式由單純的線下向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轉變;三是消費品類從商品為主向商品和服務并重轉變;四是消費行為從千人一面向個性、多元轉變;五是消費理念從講排場、重攀比向綠色節約轉變。 “對世界經濟來說,中國旺盛的消費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需求。中國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活并拓展國內消費市場,不僅有助于中國經濟自身企穩向好,而且將對中國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發揮巨大作用。”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權衡對本報記者說。 雙向開放質量更高 針對“今年1月份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引發‘外資撤離潮’”的觀點,高虎城指出,這種說法有失偏頗。 “無論從國際經驗還是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任何國家的外資都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而有進有出。近年來,有些產品確實是轉出去了,但是同時也有許多高端產業聚集到中國市場。”高虎城表示,很難用年初這一個月的情況來說明一年的走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不斷升級的消費動力實際上正在加速吸引著外資。數據顯示,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中國2016年實際使用外資近126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1%。其中,醫藥制造業吸收外資增長55.8%,高技術服務業增長86.1%,醫療設備領域增長更是高達95%。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雙向開放質量不斷提高在其他方面亦有鮮明體現。在對外貿易上,中國的出口從過去以消費品為主,轉向消費品和投資品并重,2016年高附加值大型成套設備,高技術含量的航天航空、光電通訊設備出口快速增長,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正加快形成。在對外投資上,中國2016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已達1700多億美元,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對外投資明顯增多,不僅帶動了中國裝備、技術和服務“出海”,更有力地促進了相關國家經濟增長。 開放經濟更上層樓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開放性都主要表現為單向的招商引資。如今,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我們也不能再用老眼光來看待中國的開放型經濟。總體來說,目前中國的開放型經濟正向著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高效益邁進。”權衡表示。 中國開放型經濟在“更上一層樓”的過程中當然不會一帆風順,而是會面臨著貿易摩擦、保護主義等困難。今年以來,美國針對中國多個產品征收高額的雙反稅率便是最新例證。 對此,高虎城指出,中國是美國的飛機、大豆、農業等領域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因此貿易戰不該成為選項。高虎城說,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依然乏力的情況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雙方應攜手合作,共同推進雙邊貿易投資的持續增長,這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復蘇和增長。 權衡說:“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全球資本流動放緩的背景下不畏困難、追求共贏、堅定發展開放型經濟,這無疑是對經濟全球化的巨大貢獻。”記者 王俊嶺 ? |
相關閱讀:
- [ 08-02]印尼上半年外資投資逾140億美元 中資飆升529.28%
- [ 06-20]印度推出全面外資改革舉措 促進經濟開放和創造就業
- [ 03-17]商務部:將推動放寬外資投資準入 改善投資環境
- [ 11-05]古巴擬引82億美元外資 建合資或外國獨資企業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